('说来也着实神奇,虚竹虽只用一只手抓住她肩膀,也不甚用力,两人之间尚有一拳之隔,但王道一却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牢牢吸在他手上一般,腾云驾雾间,竟不掉落。她渐渐稳住了心神,环顾云雾缭绕的四周,又瞧了虚竹一眼,震惊之余不禁在心里感慨一句:“不愧是逍遥派啊……”她犹记得书中描写逍遥派的句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是为逍遥。”所言非虚!不一会儿,两人便翻过了山崖,站在崖顶之上,低头便可俯瞰到少林寺全貌。此时二人的方位是在整个少林寺的背面,虚竹于崖顶伸手给王道一指点介绍着,哪里是戒律院,哪里是禅房,哪里是大雄宝殿,哪里是塔林,哪里又是藏经阁等等寺中布局。他说完后,问王道一记住了没有,王道一点头表示记住了,他便又抓住王道一肩膀直直向寺中飘然而去。有了方才凌空直升的经历,王道一现下倒是不再大惊小怪了,她看准了虚竹要去的方向,正是寺中藏经阁的位置。虚竹的轻功早已入化境,带着王道一三掠两掠便到了藏经阁第三层,也就是最顶层。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就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寺中藏经之所,阁内藏经八百万卷,包罗无数佛家珍稀典籍。王道一打量着这阁中布置,只见一排一排的书架上堆叠着密密麻麻的泛黄经书,或卷轴,或线装,有的更古老的经书甚至是竹简的,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纸香味和木头味。她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佛家典籍。自古佛教与道教教义不同,两教关系比较微妙,是以重阳宫中藏书虽也汗牛充栋,却都是道家典籍,不涉佛教,她也只是在王重阳的私阁里见过几本佛家经书。她打量半晌,只听虚竹道:“藏经阁除了每月有寺中沙弥按时打扫外,平时不会有人来,偶尔有来借经书的僧侣,也都是拿了书就走,以你的功夫,只消谨慎一些,把自己藏好了,便不会被发现。”王道一向虚竹作揖称谢道:“有劳前辈费心。”虚竹没有说话,望望窗外的日头,眼见日近正午,随手捞过一张蒲团坐下,对她道:“小孩儿,你去饭堂找些斋饭来。”王道一一愣,瞧了一眼虚竹此刻一副饭来张口的表情,忽然间,她恍然大悟过来为什么虚竹方才在那山崖顶上给她讲了那么老半天这少林寺院中的布局,原来……是为了方便她去偷斋饭啊!她眨了眨眼,又瞅了虚竹一眼,便悄悄溜下阁楼,回想脑中方才的印象,七拐八拐的向西边饭堂而去。作者有话要说:虚竹为什么不直接把她送下山而是要带来藏经阁呢,其实“活化石”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你们还记得那块小木牌吗……至于见面,两个人这一阵子是见不到了,最起码还得有个小半年吧,大家别急,耐心等待第117章 茶禅一味王道一端着热气腾腾的两碗僧粥回来的时候,见到虚竹正坐在蒲团上看一卷发黄的经书,正是他一直插在腰间的那本。两人吃罢饭,王道一又收拾了两人碗筷去悄悄洗了,再趁人不备放回饭堂。待她回到藏经阁时,已不见了虚竹,蒲团上只放着那卷经书。她走过去刚将书拾起,忽然,一道传音入密的声音飘进了她耳朵,是虚竹的声音:“小孩儿,帮我把它还了吧。”王道一环顾四周,又看看窗外,哪里有虚竹的半分影子?她心下感慨:“离这么远都能用传音入密,虚竹子先生功力实是深不可测。”传音入密是一项武功绝技,江湖上鲜有人会,此功用内力发出声音,传到指定的人的耳中,声音虽大,却只有一人能听见,其他人就算靠的再近也接收不到一丝声响。此功唯有内功深湛之人方能驾驭,功力越深,便能将声音传播的越远。王道一简单将这书翻了翻,发现是一本梵语经书,她自然不认得,让她惊讶的是,在这书的行距夹缝间,竟写满了汉字。她仔细瞧了几句,又是一惊,这汉字所写内容是一部极为厉害的武功!她不用想也知道,这定然就是传说中的《九阳真经》了。斗酒僧闲来无事在梵语经卷夹缝中写的《九阳真经》。王道一大致回忆了一下情节,既然《九阳真经》写在此书上,那这本经书便该是《楞伽经》了。她又想到《天龙八部》中虚竹的师伯祖圆寂前曾告诫他说要他多在‘慧’字上下功夫,叫他将四卷《楞伽经》用心研读。王道一看着这本已被翻阅了不知多少遍、破破烂烂的梵文经书,忽然感怀起来。虚竹还是虚竹啊,即使时间将他的性格磨得再平淡,他心底里还是当年那个热忱认真的青年,只因师伯祖的一句话,便将此经随时带在身上,昼夜不离身,时时拿出来参研,一百年过去,还当真是“用心研读”啊!那么,现下他终于要将这经书还回去了,是因为已经参透了那个“慧”字了吗?王道一望向窗外蔚蓝的天空,想到虚竹那一片苍茫的眼睛,喃喃道:“该是参透了吧……”她在藏经阁中找了找,将这卷梵语《楞伽经》与汉译本的《楞伽经》放在了一处。至于书中那部可以和《九阴真经》相媲美的《九阳真经》,她倒是不在意的,但凡习武之人都知道“练武再精不再多”的道理,与其贪婪的多学一门功夫,还不如老老实实将已学过的功夫吃透进步的来的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