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山有蝉鸣 > 第十六章 东方书报亭

第十六章 东方书报亭(1 / 1)

上海的弄堂口总归能找到一只皮匠摊,小小的,挨着斑驳的石墙或是独占一个小角。 不管春夏秋冬,还是风吹日晒,摊头总会准时出现,其实弄堂里的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修鞋的人姓啥名啥,年纪大一点的,便唤作老皮匠,年轻一点的,就叫小皮匠,这“规则”几乎全市统一,少有例外。 新康里门口的老皮匠约莫六十来岁的样子,秃头,满脸胡子,干活的时候喜欢戴一副老花镜,嘴里叼一根红双喜香烟。 他的全部“家当”就是一把插在水泥墩里的遮阳伞和两个矮木箱,其中一只放的是各种修鞋的工具,铁榔头、鞋撑、剪刀、胶水、弯弯的小刀这些应有尽有,而另一只则是塞满了配件,比如旧的自行车内胎、黑色的厚橡胶等。 每天上午九点一过,就能看见老皮匠弯着腰吃力地撑开遮阳伞,然后往那小矮凳上一坐,他时常一边将鞋撑敲得“咚咚”响,一边操着南汇口音和客人“嘎讪胡”,期间要是遇见了熟悉的“邻居”,他还要摸索着从胸口的衣袋里掏出香烟递上一支。 老皮匠和新康里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奇妙“共生”的关系,左邻右舍都把他当成了弄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家煮了馄饨、包了粽子或是烧了大排面啥的都会主动端一碗到皮匠摊上,老皮匠要是临时有事走开,也会毫不担心地请邻居帮他看摊子。 这种理所当然的彼此信任若是让当时身在广州的杨守安来看,定会大呼“这不可能,这绝不可能”,但落在上海弄堂居民的眼里,则是稀松平常。 老皮匠对自己修鞋的手艺颇为自信,坐镇弄堂口又能眼观六路,谁家脚上的鞋子要修要补了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这不,今天他就“盯上了”周清茹。 “你这皮鞋到底放了多久?鞋底子都酥掉了,这么大个口子怎么穿啊,别待会走到半路整个掉下来。” 周清茹一只手搭在朱红娟的胳膊上,单脚站立,有些焦急地查看着已经脱落了一半的鞋跟。 今天对周学根一家来说是个“大日子”,在经过深入研究和充分探讨之后,三人终于决定了要申报哪个“4050工程”的创业项目,现在正是打算去街道办理正式申请的手续。 这是迈向新希望的第一步,所以不管是周学根还是朱红娟都选择了“盛装出行”,尤其是周清茹的这位婶婶,把压箱底的珍珠项链都掏了出来,配上她艳丽的红色旗袍,还真有那么点大上海的摩登风情。 至于周清茹,则是从衣柜最底下拿出了一双酒红色坡跟皮鞋,这是当初还在云阳村的时候,杨守安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路被带来了上海,平日里根本舍不得穿,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摆在柜子里,每隔几周拿出来小心擦拭,所以外表才会看着如此整洁如新。 但鞋子这东西始终是个损耗品,又经历了潮湿闷热的夏天,加之杨守安当初从县城买来的也不可能是什么高级货,所以冷不丁地上脚走路,没几下就脱了胶,半截鞋跟在那摇摇欲坠,下一秒可能就要彻底“寿终就寝”。 “阿根,阿娟,叫小囡过来,这鞋子我好修的,老快的,五分钟就给你搞好。” 老皮匠早就把一切尽收眼里,招着手就把周学根他们叫了过去,只见他把黑黢黢的手在看起来更脏的毛巾上擦了擦,便接过了周清茹的皮鞋。 左右略微端详,随后从小木箱里拿出一块自行车的外胎皮,用红笔画上记号,剪出个大概的轮廓,随后整个放到鞋撑上用铁榔头“哐哐”猛敲十几下。 再把已经砸平的车胎皮贴在鞋子的底部,倒扣在鞋撑上,用鞋钉一枚枚沿着胎皮和鞋底的边缘牢牢钉住,四周多余的胎皮用小弯刀仔细修整,最后用胶水附上黑色的橡胶鞋跟,略作打磨,这双皮鞋就算是完成了“重生”。 完事了,老皮匠还有些不放心,讨来另一只皮鞋,用锉刀把酥脆的鞋跟磨掉一部分,贴上车胎皮,再敲上钉子,又补了一圈胶水后,才算结束了这单生意。 前后花费不过几分钟,一共收了三块钱,周清茹把鞋子穿上,往前略走几步,发现连脚底的触感都变得柔软厚重起来,不由赞叹老皮匠的手艺,心想怪不得现在大家都只买新鞋了,这皮匠摊还能在弄堂口屹立不倒。 从扬州路拐到通北路上,沿着大马路一直走,到了吉林路右转,就能看到平凉路街道的办事处。 现在不过上午九点,门口已经密密麻麻地站了一大群人,他们都是街道辖区内的下岗职工,每天都会来这里询问帮扶政策,寻找就业机会。 2002年的时候已经有专门的职业介绍所,但所提供的岗位大多还是集中在保洁、保姆、保安的“三保”行业,如果想要找更好的岗位或者是申请创业补助,还是必须走街道推荐这条路。 今天聚集在此的大部分人都是冲着“4050工程”来的,其中想要竞争创业名额的也不在少数,周学根和朱红娟还碰见好几个原来毛纺织厂的同事,双方仅仅只是简单寒暄后便不再交流。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家都是在这社会上“混”了这么久的人,什么时候能攀交情,什么时候要冷酷无情,彼此心里都清楚得很,好的创业项目就那么几个,谁不是铆足了劲想把对手踩在脚下。 “茹茹,我们真的要申请这个项目吗?我听以前厂里人说,现在开小吃店、开彩票站这些才是最赚钱的,毛利高,又没什么库存压力,但我们选的这个……” 临到大门口,周学根还是没忍住心里的焦虑,轻声朝着自己侄女问道。 “哎哟,侬烦死掉了,男人么一点不爽气,不是在家里茹茹都给你讲过了嘛?现在地方都挑好了,你再说其他的有什么用啦?天天就知道听别人讲,别人讲的有用你老早做厂长了,还会被下岗伐啦?” 婶婶的话一如既往的“刻薄毒舌”,看着牵拉着脑袋的叔叔,周清茹却差点笑出声来,一个身体里流着川渝大山血液的男人,没想到在上海生活了半辈子,到头来还是个“耙耳朵”。 进了办事大厅,更是一番人头攒动的景象,下岗工人们普遍心急火燎,但申请扶持政策所需材料和流程又并不简单,所以时常能听到有人提高了嗓门,在接待窗口大声嚷嚷。 兴许是预判到了这种情况,每每现场秩序行将陷入混乱的时候,就会有穿着红色马夹的社区干部箭步上前,把“上了头”的居民拉到一旁,一边递上茶水,一边安抚劝说。 但今天的周清茹完全不慌不忙,她之前就已经来踩过点,并且详细了解了申请程序,只见三人穿过熙熙攘攘的大厅,径直上了楼梯,转过二楼的弯角,便看到了标着“4050工程服务专区”的牌子。 申请名额的第一步自然是面对各种表格,这活被周清茹当仁不让地包办下来,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便找个窗沿就奋笔疾书,而是让朱红娟发挥本领,占了一张小圆桌,然后定下心来慢慢填写。 周清茹的字娟秀漂亮,每一个空格处都再三确认后才会动笔,整张表格写完后当真是赏心悦目,让一旁的周学根猛竖大拇指。 这一招是萍萍的父母教她的,“4050工程”涉及全市上百万下岗工人,每天的申请材料数量惊人,但并非每一位申请人都已经做好准备,他们有些是道听途说,有些只是为了碰碰运气,甚至连相关的政策和哪些岗位适合自己都没真正了解过。 尤其是在部分热门的创业项目中,不符合入围条件的比比皆是,这时候想要脱颖而出,态度显然成为了隐藏的加分项。 诚然资格的审核与名额的竞标有着详细公正的条文规定,但这就和学生写作文一样,字迹端正,没有乱涂乱画的表格多少也代表着申请人的重视程度。 整套材料里,最重要的内容无疑就是申请的项目名称,在这一栏里周清茹一笔一划地写上了“东方书报亭”五个大字。 没错,他们最后并没有选择别人抢破脑袋的小吃店、早餐车、彩票站等热门项目,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客单价较低、经营难度较大的书报零售行业。 起初这个方案也遭到了叔叔婶婶的“质疑”,但周清茹在和萍萍的父母商量后,还专门挂了个长途电话给远在广州的杨守安,结果两方都给出了相同的建议。 热门项目虽好,但也同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周学根和朱红娟的工龄和家庭情况,很难得到帮扶政策的倾斜。 加之餐饮店之类的项目前期投入较大,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技能培训,后续经营过程中还会面临食品安全、市容管理等多个部门的监督,所以真的想做好赚钱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而周清茹一家申请的东方书报亭项目则完全不同,首先它隶属于上海东方书报服务有限公司,背靠邮政局、文汇新民集团、解放日报社等大型企业单位,从物料准备到品牌口碑,再到经营模式和产品供应,都有一整套标准化的流程和支持方案。 项目押金加上第一批书报的进货费用,总共加起来也就四万元左右,作为典型的日销品,报纸零售所带来的现金流又能很好地填补杂志书籍较长的账期,如果将经营周期延长到半年以上后,就能发现其综合收益并不比单打独斗的小吃店低多少。 这些道道弯弯一般人弄不明白,但只需要周清茹提出一个设想,朱红娟就能把账算得清清楚楚,她以前在门市部负责营销工作,对于供货产销关系那是手拿把掐,而正是这份经验才让她在最后拍板选择书报亭作为创业方向。 既然做了决定,那在来街道正式提交申请之前,还需要给书报亭选址,这时候就轮到了周学根登场发挥,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吃完晚饭洗好碗就要出门溜达,新康里周围哪条路人流最大,哪里人喜欢聚在一起读报聊天,他是一清二楚。 于是乎周清茹跟着自己这个叔叔花了两天考察,便决定了要把书报亭放在扬州路和通北路的交叉口上。 那里毗邻农贸市场和海鲜集市,早上去平凉路坐公交车上班的人都会在这买个早饭带走,而到了夜里,下班回来吃晚饭夜宵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街道两侧还有成片成片的住宅区域,居民们进进出出都会经过这个路口。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关键的是,方圆步行十分钟的范围内,除了一家邮局,再也没有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存在,可以说周学根和朱红娟的东方书报亭只要支起来,就能在区域内实现“垄断”。 万事俱备,周清茹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便和叔叔婶婶一起将全部材料交到了办事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了初步资格审核,随后便装进专门的档案袋。 这一份份承载着下岗职工家庭期盼的文件会被提交给东方书报公司,到时候还需要经过实地勘察、现场竞标等流程,方能公示最终中标的家庭名单。 整个过程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但走出街道大门的周清茹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她主动一左一右挽住了周学根和朱红娟的胳膊,说自己有点想吃弄堂申婆婆做的油墩子。 朱红娟原本还有些不习惯,但抬眼看到了自己老公满脸的笑容后也就任由周清茹那么勾着,只不过嘴上还是那个啥都要管的婶婶。 “油墩子有啥好吃的,那个油也不知道几天换一趟,还是回去弄点春卷吃吃吧,黄芽菜总归比萝卜丝好吃点咯,还有肉丝嘞,搭点镇江香醋,不要太嗲哦。” 初秋的上海金黄交错,希望的种子在这个“三口之家”生根发芽,只待时光眷顾,就能花开绽放。 「东方书报亭作为上海80、90后共同的童年记忆,在2000年之后为广大下岗职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但因当时申请制度倾向因地适宜,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同时采访多位书报亭前摊主后依然无法获悉标准的申报流程,故本章节中所述如有错误,还请知情者慷慨告知,跪谢。」喜欢山有蝉鸣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山有蝉鸣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