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74章 稳中求全
迎接袁熙的便是船队首领糜泰,他是个身材高大的壮汉,虽然还不得到五十,但脸上已经被海上的风霜侵蚀出了道道沟壑,皮服黝黑粗糙,伴随着道道干裂,显然是在海上奔波多年了。
他见到袁熙时异常激动,见面就赶紧下跪,袁熙把他扶了起来,看到其神色,知道应该得知了授官的事情,不仅心里感叹,无论是在那个朝代,入仕几乎都是各行各业人士最终想要的归宿。
只有工作时间长了,才深切感受到其他行业面对的难题和阻碍,在权力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而没有这个,便会横生波折,诸事坎坷,郁郁不得志抱憾终身的大有人在。
袁熙前世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到面对权力层级时的无奈,这是人类社会至今为止无法摆脱的普遍现象,若不想自我欺骗,便只能面对面对这个现实。
但袁熙也明白,商业一旦沾上权力,权钱结合,几乎能控制这世上所有的事情运转,这是极为危险的征兆,很容易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是他竭力要避免的。
袁熙对糜泰道:“我准备加快建立和倭奴国之间的稳定航线,最起码要先在沿岸建起海港码头,以及足以护卫的城寨。”
“这之前我想要让些倭奴土著学习汉话,再次出航的话,是不是等来年开春比较好?”
糜泰低头沉思一会,说道:“单论海上航行,往南走的话,冬天是是东北风最为合适,而去往北面,夏天东南风最为合适。”
“但倭奴国在海西的东北方向,其实怎么走都颇为困难,远不如从辽东及朝鲜半岛出发容易。”
袁熙深以为然,在海船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汉唐,远洋航海大多时候唯一能利用的是夏冬两股季风,而这两股都是沿着西北和东南方向这条轴线的。
指南针对于航海的促进作用无异是有的,但大不分时候是气候特征多变的远洋航行,而东海这边的洋流方向已经被经验丰富的船长熟知,方向反而不是個大问题了。
这也就导致,从海港商路发达的徐州江东一带,去倭奴国的方向是东北,和季风方向并不重合,且夏季东南季风多变,雷雨风暴频发,很容易错过正确方向,导致漂流到外海遇难,这也是为什么唐朝鉴真和尚数次出海遇难的原因。
就像马镫一样,你拿过来用,你的敌人也会拿过来用,这种东西有没有办法进行技术封锁,随便打扫一下战场就都明白了,所以最后大家还是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虽然受天气影响,也多少有些偏差,且只有经验丰富的老人才能做到减少疏漏,但总体上来讲,除非天气非常恶劣,偏向的可能性倒不是很大。”
后世唐朝鉴真和尚之所以五次东渡失败,在于他船是私造的,找人也是以自己弟子出海为主,又因为出海只能寻找当地官府松懈的时候,往往并不是最合适的季风时节,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不失败才怪了。
这也是为什么袁熙至今没有急着拿出指南针的原因,他倒是一直在寻找磁石矿,并找人做了几个样品,效果还算满意,关键问题是,一个新技术如何推行。
袁熙点了点头,和他猜测的一样,彼时航海即使没有指南针,经验丰富的船长也有办法找到正确方向,就是难了些。
他想了想,问道:“你们现在海上航行,靠的是什么指明方向?”
而从倭奴国到大陆便容易的多,冬季少雨,且风力稳定,即使偏航,也能够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找到陆地。
所以指南针等航海术,袁熙暂时不想外泄,首先要保证自己势力在倭奴国的主导地位后,方才会考虑这些。
袁熙对于技术在文化外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异常慎重的,文化交流是件好事,倒也有可能产生预料之外的后果。
所以即使指南针是北宋才出现的,但之前中国航海业已经足够发达,尤其是近海航行有很多辨别方向的办法,并不是说没有指南针就不行了。
就像鉴真和尚东渡的初衷可能仅仅是为了弘扬佛法,但其带过去的中医,书法,建筑,雕刻,豆腐,茶叶,漆器,瓷器等制作方法,还是一定程度促进了倭奴国的技术进步,尤其是造船和航海,最后在明朝反噬了回来。
糜泰老老实实答道:“靠的是太阳,风向,晚上的星象,海流,以及鸟类飞行的方向做综合判断,其要点是算好航行距离,因为很多特征在靠近陆地时和远洋中并不完全相同。”
为了统治,将倭奴国变为奴隶也不是个好办法,反噬起来的代价也很大,袁熙准备走的是先占领沿海据点,兴建港口城镇,等形成正轨,整活水平上去了,当地原住民自然会产生依附心理。
所谓同化,让外邦之人慕威怀德,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保证有组织震慑不轨之心的军事实力,后者是拥有让外胡羡慕的生活条件,其才会主动愿意归化。
说白了,这德不是孔孟之道这种大道理,而是给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渴求,没有物质生活便没有精神生活,过得连人家都不如,人家会相信那套孔孟之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