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白江口之战,让日本人见识到了唐朝的强大,于是多次派出遣唐使学习。
等到宋朝时期,他们发现宋朝远没有唐朝厉害,便对其态度冷淡。
后来日本战国时期,传教士把火器和关于世界的新认识带到了日本,马上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意识到了时代的变化。
于是他们一改曾经打算建立一个以商业和都市为核心政权的想法,开始选择积极接受新事物的引进。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从古代到后世,日本其实是一个极为慕强,也极为善于学习的民族。
现在宋朝又强盛了,日本显然又开始动起了学习(抄袭)的想法。
藤原赖通的如意算盘很简单。
在官方层面上,向大宋上贡,表现出极为谦卑的态度。
然后私底下就想办法击败各地拥有矿产的地方势力,把金银矿纳入到他们自己手里,再从大宋那购置新式武器装备。
如此只要把他们的军队武装起来,重新竖立起日本朝廷的中央权威,他们就能够整合整个日本的力量。
到时候哪怕把各地金银矿产的行为触动了大宋的利益,大宋那边派人过来责问。
他们也可以一边不断向大宋磕头求饶,表现出一副态度恭敬谦卑可怜兮兮的模样。一边加紧积蓄力量,随时准备反戈一击。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中原王朝向来都比较宽宏大量,只要日本遣使上贡,尊称大宋为上国,想来宋国那边,估计也会表现出大国风范。
等到他们派人将宋国的东西都学(偷)光,他们自己建立起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度。
兴许将来未尝不能吞并高丽,成为一方霸主。
不得不说,虽然这些年日本闭关锁国,与大宋之间的官方交流不多。可日本人还是非常懂汉人,懂得他们骨子里的高傲和大方。
按照这个办法实行的话,天朝上国不与撮尔小国计较的想法,没准真的会出现在宋国的朝堂上。
到时候或许藤原赖通这个计策还真让他成功了。
然而,这世上总是会有意外。
比如。
有一个叫赵骏的人,就很不喜欢这个国家。
因此。
事实总会变得无常起来。
第398章 大国重器铁甲舰
大宋庆历七年,民间蓬勃发展。
不仅是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上也相当繁荣。
自从朝廷允许民间办报以后,两浙路的报社就如雨后春笋般冒。
虽然新闻类受到朝廷监督,但报纸本就多样化,各种小报、杂报、新闻报层出不穷,给大宋百姓带来丰富的娱乐文化。
此刻两浙路转运副使柳永坐在轿子里,向着码头的方向而去。
柳永是去年二月从信州知州的岗位上调任,与另外一名转运副使任茂成搭档一起担任两浙路转运使杜杞的副手。
以前大宋官制,一路有四司,分别为帅司安抚使、漕司转运使、仓司常平使、宪司提刑官。
这四个职务分别对应了军事和民政,钱粮征运与转运,仓库跟钱粮茶盐专卖,以及邢狱诉讼的事情。
但由于经略安抚使的权力过大,执掌了一路的军事民政大权,因此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有边路才设经略安抚使。
内地各路通常只有三司,平日里政务也都是转运使在主管。
大宋经过官场改制之后,算是把原本这个不成文的规定给坐实,正式将各路民政大权交由转运使管理,所以如今转运使可以说是一路最高长官。
而且为了细化权力,一名转运使往往要配备好几名转运副使,各有各的分管,以此协助转运使完成日常工作。
比如任茂成就是兼管治安、规划的副使,柳永则是分管交通、港口、民政等事务。
今年三月份,两浙路发生地主闹事的事情。
朝廷派出财政部尚书夏竦亲自过来坐镇,由转运使杜杞以及常平使、提邢官等人配合协助下,将此事给平定。
柳永虽然不是主要参与平定官员,但事后也走遍两浙路,亲自调研各地农村,了解百姓的基本信息和情况,写了一份报告送去政制院,受到了赵骏的赞赏。
因而此时他在两浙路官府的地位,已经是仅次于杜杞和任茂成,排名第三的政务官员。
眼下已经是十月份,正是初冬时节,江浙地区却并不算寒冷,温度适宜,杭州城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城外如汴梁一般,兴起高楼大厦。
去年由杜杞牵头,与负责商贸经济的另外一名转运副使,亲自前往武安钢铁厂,请到了一名武安钢铁厂的副厂长来两浙路。
此人带了一批员工过来,在湖州一带,成立了两浙路钢铁厂。之后又陆陆续续,建立了国营水泥厂、砖厂。
因而如今的杭州城,也跟上了现代化的步伐,四处大兴土木,修筑厂房,各种水泥厂、砖厂等小型工厂拔地而起,其余纺织厂、加工厂也在不断建设。
再加上两浙路的地主死的死,残的残。剩余的也只能审时度势,卖掉土地投入工厂行业,以至于杭州的工业发展甚至比起汴梁来也不差。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位于钱清的造船厂,朝廷直接划了一个天然避风港出来,将附近全部列为军事禁区,建造起大宋的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