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明明可以帮你们建立起强大的国家工业,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官场制度,比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学识,却因为死板的教条而不能入仕为官。”
“所以这不是迂腐是什么?”
说到最后赵骏语气已经是越来越严厉,虽然老赵家是他老祖宗不假,但不可否认的是,宋朝在历史地位里确实很尴尬,令人感官很差。
科举制度创造出来本身就是为了录取人才,而他们却死抱着教条主义不放,不让人才以高地位入仕,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要知道赵骏是学过科举文化的,坚持考进士不想被赐同进士出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场话语权的问题。
他既然答应了赵祯,要为宋朝出一份力,那自然就必须进入官场。
而赐同进士出身,不仅升迁慢、工资低,在官场鄙视链里也是最底层。
将来跟同级别的同僚,甚至品级比自己低,但考上一二甲,甚至三四甲的人面前,说话都没底气。
比如以后他进衙门,同级的同僚会看不起他,下级官吏容易阳奉阴违,让他像个小媳妇一样处处受制,即便是想有作为,也不一定能行使权力。
人家都不带鸟你。
这就是官场话语权的重要性。
因此基于这几点原因,赵骏并不希望自己在鄙视链的最底层,不谈给个状元,至少也要有个一甲二甲吧。
所以赵骏就希望他们能变通变通,换个思路,比如允许自己抄袭后来的诗词歌赋。
要是这样一直那么死板,赵骏可真就要考虑跑路了。
毕竟他从来都没觉得自己穿越到宋朝之后,就一定要对宋朝这帮君臣服服帖帖。
连这点变通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改革,谈什么进步?
第75章 赵祯的智慧
赵祯他们显然不知道赵骏作为零零后来开始整顿千年前大宋的官场。
他们只觉得这一番话与令人哑口无言,无从反驳。
一个个被赵骏一席话语唬得一愣一愣的,想说点什么,可完全说不出来。
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啊。
到了最后,范仲淹也只能说道:“不管怎么样,经义这一关还是要过的,不然如何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赵骏想了想道:“从我个人的角度来想,当然是希望特事特办,直接就不用考,让我能当一二甲进士。但我觉得你们肯定不会答应,所以我倒是有个折中的办法,就看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什么办法?”
“今年你们把考试内容加重策论以及诗词的比分,取消墨义,再补一门算经考核,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
众人互相对视,纷纷看到对方眼中的惊讶。
因为宋朝的科举考试其实比较看重策论和诗词,《纲鉴易知录》记载:“景祐年间,科举兼以策论、诗赋两科取士。”
当时对于经义的要求一直不算高,甚至考举人之时都不用兼习经义,习经义者只须熟悉一部经书即可。
也就是说,只要你诗词和策论写得好,经义稍微差一点,勉强能过关,基本就能考中进士。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范仲淹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范仲淹改革时,把科举里面的诗赋地位下调,将经义上调,变成经义和策论并列。
后来王安石变法,更是直接废除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策、论取士。
所以眼下的时候策论和诗赋确实是取士的重要标准。
赵骏擅长什么?
不就是策论和诗赋吗?
以他的策论水平,估计无人能敌。
至于诗赋。
他可以抄那些未来的诗赋啊。
因此只要他的经义能勉强达标,再算上新开一门算科,总成绩加起来确实足以考中进士。
并且殿试的时候也依旧是以策、论为主,只要他能光明正大地考入进士,殿试排名里,他拿状元的概率也是最大的。
也就是说。
只要这群士大夫忍住道德洁癖,认可赵骏抄袭未来的诗词策论不算作弊,这些诗词策论能够过关的话,那么赵骏还真能考自己当进士。
但不管怎么样,经义的基本要求还是要达到,赵骏连一本经书都没有精通,怎么能考进去呢?
范仲淹就说道:“可是你从未通读过任何一本经书,经义考得过去吗?”
“我对经义确实不是很了解,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赵骏询问道。
“经义这种东西取不了巧,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能有什么办法?”
吕夷简摇摇头道:“除非你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十年经书,若是你天资好的话,像同叔公小时候那样,兴许三五年时间就能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