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1章 陈寒:我的制度绝对不会有错!
剩下的这十一个文官是绝对不会想到。
这个老头跑出去一天之后居然会有这种总结。
甚至都根本想不到他,直接就告诉大家一条道,他要走到黑。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疯了。
有病!
叫他出去是为了让他看一看。
如今的北平府到底是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就是要告诉他现在的北平府根本就不是他想的那种。
所谓的百姓都被朱棣控制了舆论百姓,都被燕王殿下洗了脑,怂恿的跑到城门口去用烂菜叶子臭鸡蛋迎接钦差大臣。
可是呢,没有想到这个礼部侍郎回来之后居然是这么一个态度。
一下就让大家伙懵了。
到底怎么回事?
和我们想的不是这样啊。
我们想的是你能够幡然醒悟,能够跟我们一样,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你怎么在一条路上走到黑呢?
有個文官上前去:“大人您是不是冲昏了头脑?”
“王公,您就算没有看到北平府的改革变法的好处,您应该看一看老百姓的过得怎么样吧?”
“老百姓的过得很好,你没看到吗?”
“百姓们没有表现出一点的不好,这就代表改革变法,现在是好的。”
礼部侍郎抬起头来,眼睛都血红了,“可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你能保证他一定好吗?
老夫相信现在他们一定是好的,可是你有没有觉得这种好,有点类似于王安石改革初期。
所有人都觉得迎来了新的变化,迎来了新的人生,可是后面又发生了什么?
人内心是贪婪的,他们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猖狂的。
现在有衙门在制约着,以后没有了呢,怎么办?
你让这些百姓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天上的地步,突然之间跌落到谷底,你让他们怎么去接受?”
虽然礼部侍郎这一听就是个歪理,甚至有些个矫枉过正。
可是你又能说什么呢?
礼部侍郎这种人脑子就是这样。
他认定了这个事情是错误的,他就一定要让伱们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是错误的。
甚至在大家伙坚定的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的时候,他还是依旧坚持着这个就是错误。
你们没有看清楚,只有我能够看得清楚,你们这些人都一个个是弱智笨蛋,只有我一个人醒着。
我能够看得清楚,唯有你们这些人看到了不承认。
文官们摇摇头。
“那行既然王公您如此的慧眼如珠,那咱们就分开来向上面汇报。
我等把我们所调查的,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全部都汇报给陛下。
你把你所独特的见解也给陛下。
看陛下如何裁量我们两种看法。
既然道不同,那便不要走在一块。
我们也不想碍了您的眼,我们不想被您的思维所左右这样可好?”
其实这个时候的礼部侍郎早就想这么做了。
他们他早就看不得这些个文官现在给朱棣他们求情了。
总觉得这些文官一个个的都收了朱棣的好处一样。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还不如直接分道扬镳。
反正都没有话讲。
于是几个人就地分开,即便是在同一个馆驿也不想很多说话。
过了几天,等到钦差大臣要离开之时,除了礼部侍郎那几个文官又来到了朱棣的府邸。
有文官就上前去说道:“殿下我等无能,没有办法把礼部侍郎给说服,他坚持己见,一定要在改革变法上面多插一脚。”
“他甚至认为所有一切都是假象,我们没办法说服他,只能在这里先告诉您一句。”
一名文官马上说道:“我等不管是说要在您这里阐述立场也好,还是给您提个醒也罢,如果您觉得我们是为了巴结,那您就这么认为,但我等的心思就是想告诉你。
我们看到了改革变法在在军事上对大明的好处,我们希望改革变化依旧能够在我们的大明军队当中延续。
而他所看到的是他的意见,他可能会给陛下他们提供一些,他自己自认为的独特见解。
可能会给您以及军中将士们造成一些困扰。
如果殿下您需要我们的帮忙的话,您尽管写信。
如果军中的将士们因为这件事情而被影响了军心,我们深表愧疚。”
说完他们就要离开。
朱棣倒是非常感谢这些文官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甚至非常感激他们在这个时候的仗义。
尤其是能够在城门口遭受到北平府这么多百姓们的类似羞辱吧,还能够对北平府这些百姓抱以这样的希望。
甚至还能够在最后时刻提醒一下自己,的确是让他们对文官的感官都有所改观,这真的是非常难得了。
朱棣更是深情地说道,“几位能够在关键时刻对我等进行提醒,让我等见识到了文官。
其实也有像诸位这样的仗义执言之辈。
改变了我们对文官的看法,实在是让我等佩服你们这样的胸襟。
在我们军中来讲,那就是仗义之人。
今后不管北平府怎么发展,诸位的这份好意,我们一定会铭感五中。”
这一点朱棣还是非常的认同的。
毕竟现在文官对于打仗这件事情非常敏感。
他们不希望打仗。
尤其是看到如今大明王朝四散开一样的打仗,对他们来讲那就是一种浪费。
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上面,文官还能够对他们武将有这样的好感,愿意提醒他们,愿意为他们担保,实在是难得。
等文官离开之后,朱棣他们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礼部侍郎毕竟不是一般人,那可是礼部侍郎啊。
他身居高位,又掌管着礼法的一些解释权,到时候他说出来的话必定有一定的分量,那大家就得准备如何应对。
……
一个多月之后。
文官们回到了京城。
礼部侍郎果然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直接是一封奏疏,到了太子殿下和皇帝的手上。
老朱对于这份奏疏,倒是挺重视。
他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把陈寒都给召集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