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ldquo齐王好紫衣,举国公卿皆服紫rdquo。紫色渐渐凌驾于朱红之上,成为最贵气的颜色了。ldquo此乃恶紫夺朱之相也。rdquo公冶长风度翩翩地站在城楼上评价道,他举目观望齐国的车马队,这时候他本该同国君一起在行宫里迎接齐王的,但他懒得去。齐王于的车架驶进了鄄城行宫,郑伯姒好早早等在殿外,双方见礼。接下来便是等待其他路远的国家首脑抵达了。隔天,九月初七,陈国国君至。郑伯与齐王同时迎接。九月初九,申、蔡两国国君结伴而至。郑、齐、陈三国国君同列相迎。那蔡国国君夏晟的仪态看起来庄重中带有一丝滑稽,总爱仰着头走路,只看天,不看脚。公冶长觉得好笑,他原以为只有郑国的贵族一副酒色财气的模样,没想到其他国家的君主和大夫也各有各的ldquo毛病rdquo。ldquo时无英豪矣,时无英豪矣helliphelliprdquo他百无聊赖的念叨着,决定不再看下去了。九月十三,鲁国的车驾至,但牵头的并非鲁公,而是他的三叔康公季友,鲁国人一般称他为康公友或者鲁叔友,天下人则习惯称他为康叔友或康季公helliphellip哎呀呀,鲁国贵族的名称总是比他们的菜谱都多。至于鲁公本人,则跟在叔叔身后。连郑伯都纳闷,怎么天下最刻板于礼法的鲁国能够允许国君落于臣后呢?原来,鲁国三公室这些年势力越来越庞大,为了削弱鲁公的权力,竟然摆出ldquo孝道为国本,尊长为纲要rdquo的治国主张来,认为鲁公应该对三位德高望重的叔叔保持最大的尊敬,于是鲁国的礼法也被三公室改写。国君出行,叔长当先,如今天下也只有鲁国了。提前来到鄄城的五国国君也同时迎接了他们。九月十四,按照脚程,这一天该是最遥远的汉国国君到来的日子,但是眼见金乌西斜,残阳如血,也不见汉国车驾的影子。九月十五,还是不见。ldquo想来是路途险阻,耽搁了。rdquo郑伯提议道:ldquo待孤谴人去沿路问问便是。rdquo传令官去问了,果然如此。说是潏江上秋风大作,拖慢了汉国的速度,汉王嘱托若九月二十日前不能抵达,叫六国国君不必多等。九月二十日就是盟会的日子了。刘枢的这条口信无疑叫齐王于舒了口气,她终于放心了两点,其一,汉王枢并非不来,而是真的误了行程。其二,盟会日期是她定下的,如果因为汉王而延后,恐怕其他国君会有非议,可如果不顾汉王,如期举行,万一惹恼了汉国,也不好。这下有了汉王枢的保证,她便可以不提心吊胆了。helliphellip九月十九日,戊午,有霜。汉国的车驾终于全部赶过了潏江,加快进度奔赴鄄城,若不出意外,赶在二十日前应该能够抵达。可是不巧,半上午的辰光,天上飘起了雨滴,气温骤降。避免马车打滑,队伍只好又放慢速度。刘枢倒是不急,她似乎一点也不关心是否会迟到,也不在意成为盟会的主角。这几日,她没叫任何人来王车里解闷,只是独自一遍一遍想着后面的计划,她眼睛落在随行人员的名册上,心里却想着那些没来的人。只有她心里明白,那些没来的大夫才是属于她的人。她将他们留在沣都,就像渔夫向池塘里撒下渔网,渔网会顺着水势快速张满,只待她回去,便是收网之时。初秋的郑国官道上吹起凉飕飕的风,夹杂着细丝一样的冷雨,车轮咕噜咕噜的向前滚动,刘枢想着郦壬臣就在后面不远的某一驾轻车中,也许正在陪着高傒聊天呢。不过她始终没有传唤她。helliphellip九月二十日,己未,雁南归。泠雨送秋,轻寒迎节,江枫晓落,林叶初黄。鄄城将近,侍女早早服侍汉王换好了礼服。刘枢走出车厢,登上车板,看看天色,卯时已过,鄄城就在三十里外。ldquo再快些。rdquo她淡淡下令。ldquo诺!rdquo御马的车府令扬起马鞭,卖力赶路,带动着身后的几十乘马车都快了起来。盟会将在辰时举行,他们恐怕是赶不上了,但是赶不赶得上不要紧,要紧的是汉国的态度。所以汉王才早早便换好礼服。一个时辰后helliphellipldquo汉王仪仗到!rdquo郑国的城头传令官大声通告,城门本就是敞开的,刘枢像其他国君到来时那样,身着王袍,手扶车横致意,穿过城门。这时候,六国的国君已经依次登上典礼ldquo襄台rdquo,听到节节传报声,均回头去看,汉王的车马刚到,来不及停在行宫,直接停在了襄台之下。刘枢抬头看去,只见六国国君皆隆重衣冠,立于高台,台下左右是六国的仪仗,依次排开,各国群臣装容整肃,也排成六个阵营,将高台围拢一圈。旌旗蔽空,钟鸣鼓擂,万众庄严,兵马在列。盟会刚刚开始helliphellip这是第一次,天下七国国君同聚于一处,只有见惯大场面的人才能镇得住此情此景。刘枢不用见惯大场面,她自己便是大场面。她步下王车,步履从容不迫,表情镇静从容,虽然迟了几刻,但丝毫不慌张,她已经打好腹稿,想好到时候怎么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