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十七年八月十五,定王朱慈炯率兵抵达吴桥。 吴桥位于直隶河间府南部。 向南四十里是山东德州,向西二十里是运河。 由于当时的物资主要通过运河运往京师,所以吴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朱慈炯问吴桥当地的官员:“德州那边什么情况?” “回殿下,德州尚在咱们手中。不过德州西南方向的故城,武城;德州南面的陵县,平原县等地都已落入叛军之手。” 朱慈炯皱了下眉继续问:“吴桥府库的存粮还能用多久?” “殿下有多少兵马?” “八千骑兵。” 一个吴桥官员算了算:“最多十天。” 朱慈炯继续问:“德州府库有多少存粮?” 另一个吴桥官员躬身施礼道:“回殿下,叛军出兵的时候就截断了漕运。南边的粮食无法运到北方,为了给平辽大军凑够粮草,朝廷将山东各地府库的粮草都征走了。” “如果臣没记错的话,德州府库存粮最多不过千石。” 朱慈炯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 他麾下八千骑兵都是精锐。 少则一人双马,多则一人三马。 为了让战马不掉膘,会在喂食草料的时候喂粮食。 一千石粮食只够他们吃一两天的。 现在他手头有兵无将。 在李定国,李宪忠到来之前不宜出兵迎战。 可是据初步估算。 李定国等人从朝鲜返回山东登州至少还要十天时间。 从登州抵达吴桥又要三四天。 而吴桥和德州的粮草只够十一二天之用。 为了不让大军断粮。 他必须想办法搞到粮食。 琢磨了一会后,朱慈炯继续问:“朱国弼的主力在哪儿?” 吴桥官员们互相看了看,当地知县低声回答:“据过往客商说,朱国弼正率领叛军主力围攻济南府。” “战况如何?” “叛军短时间内应该无法攻陷济南府。” “为何?” “因为守军将神宗皇帝(万历)的画像和神灵牌位摆到了城墙上,叛军不敢用火炮轰城,只能用云梯强攻。守军居高临下,优势十分明显。” “啊?”朱慈炯被这个消息震惊了一下。 不过他很快恢复如常,并称赞道:“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济南府果然人才辈出啊。” 官员们纷纷闭口,不敢回应。 用早已驾崩多年的万历当挡箭牌,到底是活学活用还是大逆不道,他们心里也没底。 又询问了一会,朱慈炯得知马士英正在围攻开封府。 郑芝龙也一改之前屯兵不前的态度,率兵杀向浮山前所(青岛)。 该怎么搞到粮食呢? 朱慈炯苦思冥想了半天后,脑海中灵光一闪。 他没必要出动兵马去搞粮食, 这是内战,不是外战。 外战的时候遍地都是敌人, 而内战是敌是友的界限并不明显。 守城的官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站队。 权衡利弊后。 朱慈炯出动了五千骑兵。 在他们出动之前,数量不明的京师锦衣卫便已经出动。 他们分别潜入了故城,武城,陵县以及平原县。 他们先是在城中散布朱慈炯率领十万边军南下的消息。 等城中百姓人心惶惶的时候,他们又连夜在城中张贴檄文。 告诉百姓和当地的官员,大明皇帝崇祯一切正常。 南京方面是打着勤王的口号造反。 这两个消息很快在城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朱慈炯率兵抵达故城城外。 五千骑兵一字排开,在故城城北列阵。 看着远处晃动的旌旗。 旗帜下装备精良的骑兵,故城县守军面面相觑。 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有甲胄。 反观城外的骑兵,别说人了,就连战马都披着甲胄。 在当时。 明军步兵,骑兵和炮兵协同作战的战术已经十分成熟。 虽然骑兵不会参与攻城,但骑兵的到来意味着步兵和炮兵随后就到。 他们早就听闻京师有擅长铸造红夷大炮的匠人。 不但质量好,关键还能量大管饱。 而且价格低的吓人。 看着残缺不堪的城墙,守军本就不多的抵抗之心也没了。 此时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对面动手之前一定要进行劝降这个环节。 朱慈炯指着故城的城头:“来人,去城下劝降。” “是。”一个陕西骑兵纵马向前,来到了故城城下。 “城上的守军听着,定王殿下奉旨南下平叛。听闻尔等已经投降叛军,定王殿下极为震怒。不过上天有好生之德,只要尔等打开城门向定王殿下投降,过去的事便既往不咎。” “如若不然,大军立刻攻城!” 守军齐刷刷看向将领。 将领则看向故城县的官员。 武将一直被文官压制,他也得看文官的脸色。 故城知县晃了晃脑袋,非常机智的对着所有人说道:“诸位,朝廷援军到了!快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城。” 哎?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知县的机智说愣了。 愣过神后,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 不打仗就不会死人。 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 他们放下吊桥,打开城门。 摆出一副投降的姿态。 远处的朱慈炯被吓了一跳,以为对方要派兵出城作战。 就在他紧张的要调派兵马的时候,劝降的明军骑马返回汇报:“启禀定王殿下,故城县听闻殿下到来,直接开城投降了。” “哦!”朱慈炯也松了一口气:“还算他们识相。” 此时城中的官员和士兵已经列队出城欢迎朱慈炯。 朱慈炯很高兴,打算骑马进城。 旁边的亲兵提醒:“殿下且慢,防止有诈。” 朱慈炯轻轻摇头:“放心,锦衣卫早已将城中的情况摸清了。” 亲兵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围在朱慈炯身边一起前进。 在城外接受投降后,朱慈炯想起了之前劝降的骑兵。 他将那人招至身前询问:“你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 那个骑兵翻身下马,单膝下跪:“回殿下,末将岳镇邦,来自甘肃镇永泰堡。” 朱慈炯怔了怔:“姓岳?难道是岳武穆(岳飞)的后人?” 岳镇邦抬起头:“回殿下,末将是岳武穆的第十九代孙。”喜欢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七天拯救大明?我还是上吊吧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