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此次去洛阳,老夫也读了吕氏春秋一书。此书尽述治国之王道。然,文信侯已迁居巴蜀,退出朝堂。看来,秦国上下对于王道并不欢迎。莫非,你不选王道,是担心引起秦王不快?”
“老师……”乔松很是委屈的摇了摇头,语气诚恳的道:“学生虽孝敬父王,忠诚王事,却非阿谀奉承,毫无立场之小人。
只是,学生认为一味苛求王道,实非治国之道。
治国,当以霸王道杂之。
与其内圣而外王,不如内王而外霸。”
荀夫子摇了摇头,如此理解内圣而外王,实在是牵强附会,称得上望文生义。
在儒家理论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
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不过,荀夫子也没有纠正,而是选择先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内王而外霸,倒是一个新颖的说法。
乔松继续道:“学生认为,欲行此道,当先明内外之分。
对学生而言,君王为内,百官为外;国府为内,黎民为外;秦国为内,六国为外;炎黄为内,蛮夷为外……
明内外之分,对内行王道,施以仁义教化,以合众人之心;对外行霸道,以威慑人心。”
“所以,这圣王剑法,到了你这里就得变成霸王剑法?”荀夫子没有评价乔松的想法,而是以调侃的语气询问道。
“老师,学生不远千里求学,您却历数儒家其余诸脉优劣,对自己却闭口不言,这是不是有些不太好啊。
您说,学生要是学了其他诸脉的绝学,那到时候是算您的学生,还是其他人但学生啊?这出去了,会不会丢人呐。”
荀夫子轻哼一声,心中暗道:这皮猴子,竟然挤兑起老夫藏私了。
“老夫一身武功,皆源于自己的学说。
这一身所学,颇为驳杂。要学什么,就看你选什么了。”
“老师,您太谦虚了。”乔松嘴角抽了抽,什么叫驳杂啊,那明明是浩瀚。
荀子一身所学涉及修身,治国,兵法,礼乐等各个方面,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学至极。
至于该如何选吗?
乔松早有主意。
“老师,学生读您的天论一篇,颇为喜欢。”
“天论吗?”荀夫子沉吟了起来。
天论一篇,重在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
西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观是把天看做是有意志的,有精神的宇宙万物主宰者,命运是由天来决定的。
孔孟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而荀子对这种按照天命行事的唯心主义天人合一论进行了批判,他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观点,摒弃了老庄消极无为的思想,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种观点强调了自然界本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追求制天命而用之。即认识天地,了解天地,利用天地。
“天论之说,仍旧太过宽泛,你所求为何呢?”
“天命!”乔松果断的回答道:“制天命而用之。”
“好,老夫明白了。”
荀夫子留下了一句让乔松很是摸不着头脑的话,有些不太清楚老师到底想要干什么。
但显然,荀夫子没有解释的意思,而是低头陷入了沉思之中。
乔松也不敢打扰,就这样坐在这里。
接下来的几天,荀夫子将乔松托付给了玄翦带着,自己一人独骑,就连行走似乎都在思考,整个人都显得很是恍惚。
好几次乔松和玄翦一回头,发现老夫子竟一个人走偏了方向,险些都快走丢了。
乔松为此担心不已,直到玄翦有些不太确定的告诉他,这是夫子在悟道,一种很是玄妙的状态。
乔松很是怀疑的盯着玄翦打量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相信他。毕竟,他只是跟着盖聂学了些拳脚功夫,对于诸子百家的高深武学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眼看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乔松思前想后,让人在距离官道不远处的一座小山丘上搭了个棚子,打算等老师清醒过来再继续往下走。
谁料这一等,就是足足七日的功夫……喜欢秦时颂乔松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