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朝,评价皇帝,就四个字——文治武功。 对于皇位继承人的要求,基本上也在这个框架之内。 “武功”方面,杨翀一骑绝尘。 打下了小半个北境,攻下了整个南境,其功绩,不说一个小小的楚王杨翊了,就是杨继这个父亲,都难以匹敌。 也正是杨翀战功太高,杨继作为父亲、皇帝,才感受到了威胁,才要抬举杨翊、打压杨翀。 但,想要在“武功”上,压制杨翀,并不现实。 除非杨继,或是杨翊能够荡平突厥、吐蕃、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等等番邦强敌。 新的问题来了,若真有这样开疆扩土的机会,杨翀绝不会坐视杨翊去建功立业。 只要杨翀这个大虞第一战神在,杨继和杨翊在“武功”一道,将再无建树。 武功不成,那就文治。 始皇在史书上固然是暴君,可他给后人留下了大一统和万里长城。 杨继统一了天下,完成了始皇一半的功绩。 剩下的一半—— 南征时,各州郡的河道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杨继意识到河运的重要,他禁不住生出一个念头:若是将各处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一道由南向北的大运河,不只是解决当下的粮食运输、贯通南北等作用,还能名留史册、惠及后人。 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成功了,文治一道,杨继这个皇帝,定能成为一代明君。 当然,杨继汲取了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激起民变的教训,他准备在杨睿治理河道的基础上,增设河道衙门,慢慢的疏浚、贯通。 不大张旗鼓的征发徭役,不过度的劳民伤财,徐徐图之。 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只要他在位期间,能够将勾勒出大运河的雏形,他就仍旧占据了“文治”的首功。 后继之君,继续开挖,也只是将他的计划更加完善,让他圣君之名愈发完美。 当然,除了给自己树立威望、赚取盛名外,杨继也没忘了抬举杨翊、压制杨翀的计划。 在大运河这项大工程上,杨继会分润一些功劳,甚至是将杨翊推到前面。 而杨翊亦是上位者,不可能亲自上阵,至少不是在最初的时候。 杨翊也需要一个打头阵的喽啰。 放眼朝堂,结合杨睿在沂州的种种,杨翊发现,楼让就是个极好的“卒”。 推他在前面,冲锋陷阵,若是遇到危险,还能“弃卒保帅”! 所以,杨睿才会说,没有必要针对楼让。 以楼彧现在的手段,完全可以不动声色的让楼让死在“上任”的途中。 但,不需要! 杨翊需要楼让做先锋军、替罪羊,杨睿也需要让楼让等人亲身体会疏浚河道的不易。 杨睿这几年,看似顺风顺水,实则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 当年的沂河之变,只是其中之一。 杨睿直捣水匪老巢,却无法彻底消灭匪患。 只要有河运,只要有利益,“水匪”就不可能消失。 杀光一批,还会有新的一批悄然冒出来。 三四年的时间里,杨睿经历的刺杀,大大小小就有十几次。 还有各方势力的拉拢、渗透…… 朝堂上的诸公,只是看到了杨睿利用河道而取得的功绩,他们却不知道,杨睿付出了多少。 说句有自夸嫌疑的话,同样的事,换个人来做,却未必能够似杨睿这般成功。 杨睿做成了,将一段段的河道变为交通枢纽、敛财工具,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行。 尤其楼让这样身体残疾、心性扭曲的纨绔子弟,呵呵,真当“总管”二字只是下达命令? “总管”不只是威风凛凛、高高在上,还要背负太多太多的责任与重担。 河道一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联着千千万万的人,哪怕只是一个极小的细节疏忽了,可能也会酿成大祸。 就是杨睿,在统管河道的时候,也留下了些许隐患。 这些问题,一旦爆发,那就是大事件。 杨睿可以处理,但需要耗费太多的心力、人力、财力。 还需要时间。 杨睿倒是愿意花费时间,开凿一条大运河。 可惜“旁人”不愿意啊,他们不愿将这天大的功劳让给杨睿。 ……也好,有人抢功(接盘),杨睿完全可以带着他已经取得的功绩,风风光光、干干净净的离开。 等新任的总管上台,河道上再爆出问题,那就不是他杨睿之过,而是总管无能! 这些话,杨睿无需逐字逐句的告诉楼彧。 楼彧略略一想,就都想到了。 他看着杨睿,目光还是那么的平和,杨睿却感受到一股凌厉的杀意瞬间消失。 楼彧打消了干掉楼让的念头。 “何时?”离开? 出于变声期的楼彧,能不说话就不说话,非要开口,也是尽量的简洁。 幸而杨睿熟悉楼彧,人更聪明,哪怕楼彧说得不够完整,他也能明白他的意思。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日后。我会留下萧无疾与楼让做交接!” 按理,作为前任河道“总管”,杨睿应该留下来迎接楼让这个继任者,并进行好各项交接工作。 然则,杨睿并没有“总管”的官职,当初他来沂州,也只是清理河道。 他能够将沂州、青州等几处的河道链接、贯通,是他能干,额外做了本分之外的工作。 他能做,却不是他必须做。 毕竟那时还没有所谓的河道衙门,没有具体的职责,杨睿在工作方面,就有着太多的机动性、主观性。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杨睿身份贵重。 不管杨继如何不待见齐王,齐王始终都是尊贵的超品亲王。 而杨睿这个齐王世子,亦是尊贵的皇孙。 让他跟一个不入流的小官进行交接,就是杨继都不好意思开口。 杨睿更不会自降身份。 依着杨睿的身份,功绩,他就算直接拍拍袖子走人,最爱找茬的御史都不敢轻易弹劾。 杨睿却留下了身边的心腹,将所有事宜与继任的“下官”进行交接,绝对算得上宽厚、温和,没有辜负杨世子端方君子的美名! “他会留下?” 楼彧继续惜字如金,他口中的“他”,自然是萧无疾。 楼彧与萧无疾也算是“同门”,两人都跟在杨睿左右。 只不过萧无疾作为南境前前朝的皇族,在北境身份略尴尬。 他不如楼彧这个北境世家子弟“根红苗正”。 杨睿对萧无疾,是赏识的,也愿意提携。 可就是不如对楼彧这般,赏识中多了几分亲近。 萧无疾对于自己的身份、处境等,都有着极其清醒的认知。 他不会怨怼杨睿的“偏心”,也不会嫉妒楼彧的“受宠”,他只会做好自己的事,尽心尽力的辅佐杨睿,甚至还会帮助楼彧。 几年相处下来,骨子里最是凉薄的楼彧,对萧无疾这个小伙伴,也多了几分满意与赞赏。 楼彧勉强将萧无疾当做了半个自己人。 咳咳,不能怪楼彧太过冷漠,就是王棉这样一起长大、合作良多的小伙伴,在楼彧这里,也只是“半个”。 楼彧的自己人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胖丫头! 杨睿这位亦师亦友、亦父亦兄的“阿兄”,在楼彧心底,也只是多半个! “我倒是想让无疾继续在河道历练,但,楼让未必愿意!” 杨睿还有一些没有做完的事儿,需要萧无疾留下来“收尾”。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 萧无疾是他的人,楼让这个新总管有极大可能是容不下的。 “折冲府?” 需不需要我帮忙将萧无疾安排在齐州、青州等地的折冲府? 楼彧继续用只有亲近之人才能听懂的简略语言,与杨睿交流着。 齐地是齐王的封地,但齐地两个重要州府的折冲府,却是由兵部直接统辖。 之前的折冲府,其统领的将军是齐王的旧部。 两年前齐王南征,朝廷却并没有调拨兵马、粮饷等。 全靠杨睿在齐地,源源不断的将人马、船只、粮草、银钱等等输送过去。 折冲府的将士们也都换了一茬。 圣人趁机安插自己的人,考虑到楼谨曾经在沂州的根基,以及楼谨跟齐王的渊源,圣人索性就将“掺沙子”的差事交给了楼谨。 楼谨便从自己的副将中,挑选一两个得用的,直接来到齐州、青州折冲府上任。 自此,齐地的驻军,便由杨翀的人,变成了楼家军! 楼彧这个“前少郎君”,在两地折冲府,便也有些体面。 给萧无疾在折冲府安插一个不起眼的职位,不拘是文散官还是武散官,都是可以的。 “……也可!” 杨睿想了想,缓缓点头。 萧无疾若是能够进入折冲府,倒也是件好事。 杨翀是齐王,齐地是封地,但杨翀的着眼点从来不是一州一城,而是整个天下。 即便如此,齐地作为齐王府的根基,也不能彻底放弃。 安插一二亲信,留在齐地、进入折冲府,对于习惯了未雨绸缪的杨睿来说,也算是一记“先手”。 现在看着或许只是一步闲棋,关键时候,可能就会发挥奇效。 “……珍重!” 楼彧深邃的眼底,闪过一丝不舍。 杨睿精准的捕捉到了,柔声道:“无需这般,过些日子,你也是要进京的!” 只是暂时分别罢了。 楼彧在沂州,不会待太久。 他是乳虎,是幼龙,要去到更为广阔的山林,更为浩瀚的大海。 京城,才是楼彧该去的地方。 过些日子? 楼彧心底一个咯噔,要、动手了? 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良机即将到来,楼彧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 蛰伏多年,他成长着、学习着,也等待着。 他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建立功勋、手握权柄……如此,他再不会忌惮楼谨,他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可以守护自己最重要的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胖丫头,到了那一日,我定会让你无惧无怕、恣意而为! 强忍着内心的激荡,楼彧还带着稚气的精致面容上无波无痕,还是那么的淡然、从容。 他躬身一礼,郑重的向杨睿道别:“珍重!” …… 长安,齐王府。 姜侧妃摆出了全副仪仗,将“恃宠而骄”的宠妾做派,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甚至有些逾制,所乘坐的马车,随行的仆从、护卫等,都隐隐是亲王妃的规制。 除了她所乘坐的超豪华大马车,后面的马车也都极尽奢华。 姜侧妃的马车已经快要到几条街外的坊门,队伍最后一辆马车,才堪堪离开齐王府的侧门。 “……这是哪家的贵人?竟这般阵仗?” “齐王府啊!没看到马车上有齐王府的徽标?” “齐王妃出行?” “什么啊!这是齐王侧妃准备回乡省亲!” “一个侧妃!妾室而已,竟敢这般招摇过市?” “你懂什么?这位姜侧妃可不是一般的妾,绝色美人儿,齐王第一宠爱之人。二嫁之身,却还能受宠多年!” “……齐王竟还是个疼惜美人儿的?”色令智昏!宠妾灭妻啊! “美人儿谁不爱?齐王英明神武,可也是个男人啊!” “就是可怜了齐王妃,听说还是齐王嫡亲的表姐呢,结发夫妻,相伴二十多年,却被一个妾压到了头上……” 众人议论纷纷,人群中更是夹杂着几个神色异常的人。 他们密切关注着姜侧妃的队伍,试图发现问题。 但,姜侧妃除了张扬、奢侈,并无其他异常。 他们只关注姜侧妃那辆逾制的马车,却没有留意,在车队的某辆马车里,坐着齐王妃最小的女儿,和两个长房的孙子! 且,很快又有一件事,又“证明”了齐王宠爱美人儿,确实到了“昏头”的地步。 姜侧妃前脚刚刚离开京城,吏部后脚就下发了任命文书: 沂州刺史王廪,擢升为工部侍郎。 正四品下的中州刺史,摇身一变,成了正四品上的六部侍郎。 虽然都是正四品,但一上一下,还是有区别的。 且,哪怕是同品级,京官也比地方官高一阶。 关键是,王廪入了六部,虽然不是最要紧的兵部、吏部,但终究手握实权。 有了工部侍郎的官职,将来进入兵部、礼部、吏部等,也不会太难。 兴许还能有望进入中枢! 不管京中权贵如何议论,接到任命文书的王廪,欢喜不已,顿觉自己终于等到了平步青云、重回巅峰的机会……喜欢攀金枝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攀金枝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