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 朱棣傻眼了。 为何,大明的财政如此捉襟见肘,连皇室的开支都负担不起? 他也很想知道,银子究竟花在了哪里? 后人不是说,朱祁镇生了个好儿子朱见深吗? 朱见深还发动了发动成化犁廷,差一点就扫平女真族。 最后还留给儿子一个盛世。 他还挺欣赏朱见深的。 收拾了父辈的乱局,延续了大明的稳态。 难道说,自朱见深之后,大明皇帝皆是庸才? ...... 【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官员数量大约在人左右。】 【但是到了朱允炆时期,因为担心官僚集团的数量不足以压制各地的藩王,所以朱允炆下令削藩。】 【之后,朱棣又遵从祖训,开始供养宗室。】 【于是发展到了朱见深时期,明朝的官员数量激增,翻了整整5倍之多。】 ...... 洪武年间。 朱元璋此刻有些懵。 他已经明白供养宗室是个错误的决定了。 但是他不明白,官员的数量为何要增加这么多?! 是因为要用官员来牵制宗室吗? 宗室的数量,增加的这么快吗? 朱元璋此刻满是疑惑。 不过,只要官员素质好,办事效率高,官员数量增多,也没啥关系的吧。 很快,天幕就打了朱元璋的脸。 ...... 【既然官员人数出现了倍增,那么行政效率理应也随之提升,对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宛平县知县沈榜为例,他每年要向27个不同的部门缴纳当年所需的税款,然而税款的总额却只有两千两白银。】 【这种繁琐复杂的行政程序,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大明朝廷投入了最多的人力,却只带来了最少,而且还是越来越少的回报。】 【那么,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呢?】 ...... 大明前期的皇帝瞬间都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这是??冗官了吗? 北宋时期,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导致冗官现象严重,成为了社会的沉重负担。 这一问题不仅加剧了财政压力,还极大的影响了行政效率。 洪武年间。 朱元璋沉默不语。 在建国之初,他就吸取了历代王朝覆灭的教训。 唐朝后期混乱不堪,内乱不断,藩镇割据,吏治腐败。 宋朝重文轻武,冗兵、冗官、?冗费,边防问题严重。 元朝政局动荡,帝位频繁更迭,政治腐败盛行,皇帝治国无方。 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他在建国之初便开始着手强化中央集权。 他废除了宰相这一昔日权柄极重的文职高位,后来又通过胡惟庸一案大加肃清,株连甚广,甚至多位开国功臣牵涉其中。 此举之下,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唯恐触怒龙颜。 对他更是千依百顺、唯命是从。 朱元璋对目前朝廷上官员的态度很是满意。 只是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也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重压。 工作量太大了啊! 不过他还是觉得,皇权就是要把握在自己手上,自己辛苦一点也没关系。 此时,朱元璋有些想不通。 为何明朝中后期的行政程序,会如此复杂繁琐? 自己明明已经给大明开了一个好头,为何后续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 永乐年间。 朱棣也在思考。 朱允炆大肆削藩,逼得他发动靖难。 可以说,藩王给朱允炆时期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他自然也忌惮藩王这股势力。 于是他上位后,也开始大肆削藩。 削藩的直接后果是,文官集团的力量开始逐步增强。 毕竟,曾经的藩王们是制衡文官集团的重要力量。 为了防止文官集团势力过大,朱棣又着手扶持宦官集团,作为皇权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于是,朝中逐渐形成了三股主要力量的相互制衡:皇权、文官集团以及宦官集团。 若是明朝中后期文官数量激增,那宦官和皇权呢? 朱棣心中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 【除了豪强兼并土地,享受免税的原因之外,还有货币体系崩溃的问题。】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推行了一种叫做“大明宝钞”的纸币。】 【这种纸币只发行而不回收,虽然短期内迅速充盈了国库,但却是在变相的掠夺民财。】 【随着百姓手里的资产不断缩水,于是百姓就逐渐弃用了纸币。】 【民间又开始以贵金属作为通用货币。】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核心问题。】 【明朝既缺少铜,也缺少白银。】 【恰在此时,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江南商人的海外贸易渠道大量涌入明朝。】 【于是,白银作为一种硬通货,迅速成为了明朝的通用货币。】 【这也就意味着,朝廷丧失了铸币权。】 【而江南的富商,则凭借手中庞大的白银储备,牢牢掌握了明朝的经济命脉。】 ...... 洪武年间。 朱元璋脸色陡然一沉! 不对! 他可是实行了海禁! 按正常的历史走向,按照历史的正常轨迹,只要明朝的皇帝们一直遵循祖训,海禁就会持续下去。 那外面的白银如何进入大明?! 是哪位皇帝胆敢违背祖制,开放了海禁? 还是那些商人胆大包天,竟敢无视禁令? 而且,仅凭江南商人,他们如何能获取如此大量的白银,操控大明的经济命脉? 甚至,朝廷还丢失了铸币权!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禁怒火中烧。 仅凭商人之力,当然不可能! 必定是官商勾结! 他猛地一拍龙椅,震得整个朝堂都为之颤抖。 官员们霎时间噤若寒蝉。 他们都知道,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一直是皇帝的逆鳞。喜欢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