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话剧比赛之后,佳蕙对秦瑶一直记恨在心,这一次文化馆创办文艺期刊,考虑到佳蕙跟一些作者交流较多,便把审稿和联系作者的重任交给了佳蕙。 将来再等个几年,慢慢独立出去,完成私有化转制。 这是秦瑶的初试水创业,顾呈若是在内陆进修,她的这个编辑部也随意在哪开办,在内陆很多事情更容易办些。 这样的生活杂志做起来之后,最适合打广告,倡导生活方式,推荐消费单品……大部分群众都是盲目的乌合之众,看了这样的潮流广告后,买买买。 而这时候七八十年代的人,哪里经过什么广告洗礼,恐怕随便写几篇软文,给几款“爆品”写定制文章做广告,赚得盆满钵满不在话下。 每看她一眼,都忍不住吐槽一次。 但她真的憋得够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没什么可嘲讽的,而普通人的美商不够,要靠大佬总结经验,七八十年代,又不是未来各种美妆博主泛滥,各种脸型,单眼皮,双眼皮,黄皮,黑皮……都有相关的穿搭美妆推荐,让人快速提高装扮水准。 文学类杂志固然好,但秦瑶本质上并不属于这个年代的人,她对八十年代的一些诗歌和所谓的伤痕文学并不感冒。 而她这本生活时尚杂志适合所有人阅读观看,没什么门槛,虽然有国内外时政新闻和国内民生热点探讨采访,但更多会聚焦在小人物的身上,比如六七十年代时代变迁,采访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普通大学生,包括中专生,师范生,医学生,名牌大学,普通大学,专科院校,秦瑶准备专门做一个门类专题,采访各类大学生心得体会,在学校日常,各种心理等等…… 这类真实的小人物生活采访,也能给各地乡镇农村生活的普通青年人一扇打开外部世界的窗户。 时间上不着急,目前还只在筹备阶段,但秦瑶很有自信,等这本杂志出来之后,一定深受喜欢,卖到脱销。 秦瑶点头:“目前是这样。” “那行,我全力支持,我也可以给你写稿子。”顾呈心情愉快,抬手捏了捏秦瑶的脸颊,他心头得意的想到:这么多年情诗写下来,怎么可能没有发表水平。 秦瑶:“……” 想到这里,她勉为其难道:“准许你当个特派记者,协助采访写文章。” 秦瑶斜了斜眼睛,调侃道:“还真别说,我想采访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顾队,就你现在这个样子,你换身衣服,去冒充个大学生,绝没人说你不对劲。” 秦瑶:“……”差点忘了,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甚至夫妻双双考入同一所学校。 这会儿穷虽然穷,但是各种福利没得说,读大学不要钱,还有一定的伙食补贴,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将来还分配房子。 秦瑶向单位说了自己的提议,单位答应了,秦瑶说自己慢慢筹备,单位那边也支持她暂时先去各地参观游览学习。 “我听你说的这个生活期刊就很有意思。” 文化馆的领导听了秦瑶的主意,非常赞赏她去尝试,认为秦瑶是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人,从一开始文化馆决定办期刊,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一个基础任务,没想着能做出什么名堂,名气大概连出岛都做不到,只是依靠当地的关系,要求其他单位订阅一定数量,每个月总有些销量,不求有个人主动去购买。 那就真的有效益了? 十二月,到了高考的那一天,白天气温二十几度,不冷也不热,正是最舒爽的时刻,秦瑶虽然没有参加高考,但她起了个大早,她也得赶赴高考考场,而她并不是去考试,而是去当监考员。毛钱,过去近十届的学生,外加今年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报名了高考。 当然,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来,新华书店的所有辅导书都卖疯了,很多人排队抢购,大部分人只抢到了一两本,只能跟身边的人互相交换着看。 这些中学老师,不仅教课,其中有些人同样报名了这一届高考,老师和学生同时参加高考,甚至还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孩子同时参加高考的情况,这是以后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一次高考。 因为高考报名人数众多,很多单位的场地都变成了临时考场,每个单位都要支援一批监考员,秦瑶主动报了名。 那男老师没想到秦瑶如此年轻漂亮,还以为她也是来参加高考的,“同学,让我看看你的准考证,你来的太早了。” “啊?是吗?哦哦,你好年轻啊,在什么单位?你怎么不报名参加高考,我们单位不少年轻老师都报名参加高考……” 以后高考的监考员大多是老师和研究生,批改试卷亦是,现在这情况不一样,很多老师都参加了高考,就得征集其他单位的人选。 对,这时候大家比较嫌弃事业单位一类的工作,仍然是旧思想旧观念,认为被分配去效益好的国营工厂,才是大学生最好的出路。 衙门办事员,诸如公安警察一类的,没有油水可捞,只能领死工资,过年也没有其他福利,而工厂职工就不一样了,工厂里面的残次品,总能低价卖给员工……这是最大的员工福利。 普通人对信息的了解是滞后的,现在大把的人仍奔着国营工厂去,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了九十年代又遭遇大下岗,不得不让人唏嘘感叹。 作为考场的教室里只是简单的布置了,里面只有桌椅板凳,走廊上倒是贴着红色的横幅,往门口看去,这一路都是红色的口号横幅,以及领导人画像。 看见这样的场景,秦瑶的心情都忍不住激动了起来,她只参加过一次高考,可没想到自己还能再当上监考员,当然,她倒是去批改过高考试卷……现在可真是齐活了。 压抑住澎湃的心情,宣布完考场的纪律规则后,稍等片刻,外面传来了邦邦的敲钟声,秦瑶和另一个男老师发下试卷。 秦瑶便开始观察考场里的学生,学生最大的估计有三四十来岁,小的十几岁,说是高考考场,实际上花样百出,一部分人拿着试卷疾笔飞书,而有的人……写了十几分钟,已然陷入了僵局。 妈的,这高考数学题目也太简单了。 …… 大多数人还真不认识拿破仑是谁,就问离谱不离谱吧,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发明了自行车。 历史试卷上的名词解释,问得都是以后高考生再基础不过的信息,事实上,若是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还真能回答出大半问题。 以前秦瑶总听说,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很金贵,很不同凡响,但是……这高考题目未免也太简单了,秦瑶觉得自己不用复习都能轻松考上大学。 高考真就是一年比一年难,一年比一年卷,甚至考研亦是如此,试卷分数越来越高,越来越难,越来越卷。 这也说明了,这时候国内大多数人文化程度都不高,能有初中水平的,都已经算得上有文化,初中毕业,已经能去当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就是这么离谱。 顾呈疑惑:“怎么?” 顾呈:“……” “这位秦瑶同志好样的,我就不打击你的自信心了,你鼓励培养好你的两个小崽子,让他们去考清华北大。”小顾同志快速甩锅,试图转移秦瑶的注意力,今年别考,明年也别去考。 她眨了下眼睛,好笑道:“顾队长,你知道你现在像什么吗?你就像是那种在高考前藏自家媳妇儿准考证的倒霉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