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该种麦子了(1 / 1)

对于南唐来说,李重进唯一能够造成威胁的时机,其实是他被排挤到扬州的时候。 当时,李煜只是太子身份,后周又属于南唐的领主国,如果这个时候,李重进破罐子破摔、毫无顾忌,李煜还会真觉得难办。 不是担心李重进打过长江,那是不可能的,郭荣打了三次都没成功,而是,一旦李重进与淮南势力勾结,打着“完成先帝遗愿”的旗号,必然会挑起后周与南唐第四次战争。 到时候,无论是自立山头的赵匡胤,还是占领汴梁的张永德,都会来帮帮场子。 这一可能性,李煜曾经提防了很久,直到陈乔、药娘平安归来,郭宗训、符太后来到了扬州。 从那以后,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李重进,你看到的是“大周国玺”,看到的是大周皇帝,却没有意识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座牢笼。 闻听李煜提出“不介意与赵匡胤合作”,刘政咨、李平内心都感叹了一句——陛下这是越来越没底线了! 这不是在腹诽李煜,而是由衷的肯定,乱世之中,敌对关系与睦邻关系,本来就是可以瞬息转变的。 唯一永恒的,就是国家利益! 刘政咨问道:“陛下,若是赵匡胤真要与大唐合作,中原之地,恐怕更要生灵涂炭了。” 李煜嘴上不置可否,心里无比认同,可又有什么办法?叹口气,他说道—— “刘卿,朕只能顾及自己的百姓,在天下没有统一之前,再如何生灵涂炭,也只能哀之叹之了。” 李平、乔匡舜听了,也是一阵沉默。 话锋一转,李煜说道:“不提这个,乔卿,你详细说说,司农寺对湖南屯田的规划。” 这才是今天的正题。 乔、刘、李三人,对“湖南”这个教法,还是不太熟悉,全新的疆域版图已经制定好了,除了后世“省一级”的行政划分,李煜也将自己能够记得住的市级地区,也改了名字,刚在朝廷系统中颁发不久,还需要一个过程熟悉。 从军事角度说,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情报的保密程度更高了。 例如,唐军的一份情报是“明天攻打合肥(庐州)”,这份情报传输过程当中,被赵匡胤的人拦截了,可当他们看到之后,第一个疑问就是“合肥是哪儿?” 谜底就在谜面上,看不透只能干着急。 【穿越之神想说,凌霄你别找理由,就是你懒!而凌霄说,你咬我啊,有种让我穿越成武则天。】 乔匡舜说道:“陛下,各处裁军共计五万有余,湖南境内分流两万、屯田之用,实则,加上一部分军卒家眷,人数可能在六、七万,预计荒田、废田、寺庙田产等全部开垦出来,能够多出五万八千顷。” 按照旧唐的耕地度量衡,1顷地约等于100亩,换句话说,此一项就能多出来亩的土地。 全部都种上小麦的话,按照每亩300斤计算,就是吨粮食。 李煜又问:“能够开荒的有多少?” 乔匡舜答道:“湖南多山,按照陛下吩咐,保留果山、茶山等之后,能够新开垦的最多两万顷,只是……” “无妨,说吧!” “陛下,许多地方无法灌溉,就算开垦出来,也不能种植稻子。” 李煜闭上眼睛,回忆了一下,就算将新开荒、废田、荒田及寺院查抄的田地都算上,再加上湖南老百姓现有的手中田地,总种植面积也不过五百万亩。 这个数量,与后世湖南农业种植面积相比,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也是没办法的,农业技术落后,总人口更是不能与后世相比,这是历史局限性与客观性决定的。 李煜一转身,说道:“没关系,新增土地也不一定要种水稻。” 乔、刘、李三人一愣,那咱种什么? 李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众卿,算算日子,这都什么时候了?” 转眼就是八月了,天气又开始转凉。 李煜缓缓说道:“如果执着于种水稻,那么一直到年底,几万屯田军就相当于无所事事,待到来年再种水稻,白白浪费了半年光阴。” 最重要的是,种上水稻,也不能保证收成,现在“小冰河”时代已经开始显现了,南方干旱的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 答案就是,种麦子。 南方播种小麦,一般是在十月份进行,来年四月就能收获,只要推广开来,就能够实现“稻麦复播”,提高土地及人力的利用率! 听到“种麦子”,乔匡舜顿时就觉得脑袋大,就连李煜对自己的笑,也显得有些不怀好意。 经常在历史文献中看到“劝农蚕桑”,古代地方官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劝农”,告诉老百姓该种什么、怎么种,可往往老百姓就是不领情。 否则,《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的计划,也就不会那么难以实施了。 一句话,老百姓只关心来年能不能吃饱肚子、交上税,你说改就改,万一失败了呢?全家老少不得饿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此,李煜的解决办法,就是搞出一个“示范效应”。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整理土地,进入十月份后,几万屯田军及家属,在分配的土地上播种麦子,来年就能吃馒头、面条、煎饼、锅贴、油条、小笼包…… 只要老百姓看到了好处,自然也就能够跟进。 “乔卿,种麦子有问题吗?” 乔匡舜哪儿敢说“有问题”,不过,他提出一点:“陛下,麦种如何解决?” 李煜一愣,他还真没有考虑过。 在五代十国时期,湖南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也有种植,如唐代诗人元稹(815年)就写过“年年四五月,茧实小麦秋”,至少说明在唐代中晚期,小麦就已经出现在湖南大地上了。 只不过,当时的人种植小麦,就如同后世进口外国粮食一样,是为了“调节口味”,主食仍然是水稻。 不过,李煜记得有一件事情,促进了小麦在江南大地上的扩张,没错,就是“衣冠南渡”。 北方人过了长江,饮食习惯一时间改不过来,吃面的意愿大于吃米饭,这直接促进了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张。 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宋代之后,由于国家进入统一稳定状态,“衣冠南渡”的后裔也逐渐适应了南方饮食,小麦的种植也就不断缩小了。 大名鼎鼎的苏轼,也曾经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写到“两浙水乡,种麦绝少。” 这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很显然是不利的,因为“两季稻”技术还没有出现,不种麦子,相当于每年少收很多粮食。 历史上,南宋孝宗帝赵昚,在位的时候每年都要专门发布诏令,要求地方官员催促老百姓种麦子,还将麦子种植规模纳入到地方官员的考察标准中。 李煜说道:“乔卿,国库拨给司农寺一笔钱,用来到淮南地区收购麦种,另外,各地散存在百姓手中的麦子,也一并收回来,交给屯田军。” 乔匡舜说道:“陛下,即便这样,恐怕也是不够。” “没关系——”李煜说道:“常言说,人吃五谷,除了麦稻之外,还有粟、黍、豆、菽,都可以在旱地种植。” 种地嘛,不要一棵树上吊死。 李平谏言:“百姓习惯种稻,又与屯田军相隔阂,恐怕难以说服。” 李煜说道:“李卿所言极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屯田军示范作用只是其一,还要从赋税上下手。这样吧,麦子夏季成熟,下一道圣旨,就说麦子不在秋税之列,三年之内,凡是种麦者尽数归自己所有。” 只要有粮食就行,大不了,到时候花钱买,正愁大唐宝钞没地方花。 事实上,很多看似“僵局”的事情,只要找到一个关键节点,问题就好解决了。 “劝农种麦”也是如此,它的突破点,就是“江北逃亡百姓从好吃出发,江南本地百姓从获利出发”。 想到这里,李煜又一脸坏笑地看着刘政咨,刘政咨感觉后背冒汗,陛下啊,你又想到什么坏点子了。 “刘卿,我没记错的话,白甲军已经将巢湖附近的稻子抢的差不多了,当地老百姓身处淮南,对种麦子肯定不排斥。” 刘政咨点点头:“陛下,莫非是想要在淮南也种麦子?” “当然不是,恐怕咱们种下麦子,明年五月,赵匡胤又该派人来抢了。” 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赵匡胤能够支撑到明年五月份! “臣愚钝,愿闻其详。” “蕲州东边六县之一的黄梅县,距离湖口应该不远吧?” “这个,倒是不远,陛下要做什么?” 李煜长舒一口气,说道:“赵匡胤已经拿下寿州,不久之后,就能与合肥连城一片,届时大军南下,淮南故土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就凭张琼在蕲州的所作所为,淮南老百姓提起后周军队,就要骂街。 “陛下的意思是……” “朕想以黄梅县为中转站,鼓动江北的百姓迁移到江南来,渡过湖口之后,就在鄱阳湖周边开垦,推广麦子种植,当然,还有其他旱地作物,不限于淮南,中原腹地的百姓也可以前来。” 刘政咨听了一咧嘴,心想,皇帝你可真敢想啊,上下嘴皮子一碰,事情就办妥了? 你怎么就不想想,为什么后周军队在六县之地胡作非为,当地老百姓宁可组织义军抵抗,都不愿意逃到长江以南?故土难离啊! 还有,破家值万贯,老百姓的农具啊、耕牛啊、家具啊,这些东西扔了,还不得心疼死。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如果以战事将起的名义,恐怕还会引起淮南动荡。” 李煜摆摆手,说道:“刘卿,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只说鼓动、并非强制,而且可以宣传一下,凡是种麦子种的好的,只要到了鄱阳县,入籍之后,免税三年,朝廷拨钱给建房子、分耕牛。” 刘政咨沉吟了一下,若是少数人,倒还能安置,花费不了多少钱。 “只是,陛下,若南迁几千人,又能种出多少粮食?这,岂不是鸡肋之举?” 李煜一笑,反问道:“刘卿,你会种麦子?” 刘政咨摇头。 “乔卿、李卿,你们会种麦子?” 乔匡舜、李平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 “这就对了,南迁之人,不在乎他们种出来多少,关键是他们是一把种麦好手,在鄱阳县安定之后,派遣到湖南各地,交给屯田军、老百姓如何种麦。” 乔匡舜也想通了,惊喜地说道:“陛下,此举可行!臣刚所虑之事,也是如此,地方官员劝农种麦,可很多官员本身就不会。” 李煜说道:“不仅如此,以小麦为主,优选出旱地种粮的高手,让他们进入格物院,朕可以封他们官职。” 打破士大夫、读书人、门阀子弟等垄断官位的行动,李煜一直都在做,之前是工匠,现在是农民。 不拘一格降人才!喜欢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无敌家主:本家主有亿点点强 跨时空的墨香:秘境之旅 我愿凌虚 三国之寰宇天下 剑仙张三 穿越的我,靠开盲盒踏上巅峰 被赶出宗门的我反手加入合欢宗 庄子传奇 开局融合李存孝,从攻略皇后开始 高武:锦衣卫杀星,皇帝求我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