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7章 征虏大将军
十七日,孔有德率定南藩清军占领桂林。
就在同一天,满清江宁总管巴山统领五千名满汉兵抵达广州,会同尚可喜、耿继茂合攻广州。
梧州行在接连收到桂林、广州两则噩耗,君臣惶恐。朱由榔连大小九卿都没通知,立即登船逃往南宁。
历史上,这次梧州逃亡毫无部署,十分仓促,以至于梧州“空城三月”。群臣根本就没接到通知,第二天上朝时才发现皇帝、内眷已经逃走。这对永历小朝廷打击极大,刘远生、鲁可藻、钱秉镫、王夫之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脱离永历小朝廷的。
岑丹初的穿越加速了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南宁物阜民康,赤军兵强马壮,给绝境中的小朝廷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次,永历帝出奔南宁后,小朝廷并未出现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不少臣工争相前往南宁。只不过,有的人是为追随永历帝,有的人是为追随岑丹初。
二十四日,大学士王化澄赶到南宁,求见岑丹初。
王化澄官声不好,曾主张联络忠贞营、大西军一道抗清,受到群臣敌视。王夫之曾弹劾他“结奸误国”,金堡曾弹劾他“贪庸误国”。
此人颇有干才,这次国难当头,主动请缨前往南宁求见丹初。
毕竟是大学士,又是天使官,该见还是要见的。丹初晾了王化澄半天,才在宁国府二堂接见王化澄。
形势今非昔比,朝廷到勋镇地盘上避难,得看勋镇的眼色。王化澄能屈能伸,丝毫不敢在丹初面前摆谱。
寒暄过后,王化澄并不急着宣旨,丹初也故意装糊涂,与他对向而坐,说道:“朝廷连下十二道诏令,催我出兵抗虏。非是我不愿出兵,实要酝酿大计,筹划粮草。此中艰辛曲折,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话已经相当不敬了。兵法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明朝集权程度极高,防范军权极严。大将在外,从来不敢抗命。哪怕是领有数十万大军的统帅,也敌不过朝廷一纸文书。
明末礼乐崩坏,武将方始跋扈。岑丹初打心眼里看不起永历君臣,当着王化澄的面,说话毫不客气。
王化澄却毫不为忤,笑道:“大将军英明绝伦,王某一向深为佩服。当今世上,能与鞑虏争雄者,肯与鞑虏争雄者,唯大将军耳。能救挽救时局者,也唯大将军耳。若蒙大将军不弃,吾愿为大将军争一名号。”
当今内阁四个辅臣,若论见识之高远、手腕之灵活,王化澄当之无愧为第一。
丹初心思一动,说道:“阁老请讲。”
“听说大将军立志拜为征虏大将军,某不揣冒昧,愿请旨敕封,请大将军节制公侯伯大小文武,以图中兴恢复。”
官场习俗,荐主必须贵重,被荐者方能心安。征虏大将军本就是将军重号,若由首辅举荐,自然最好不过。
王化澄贵为辅政大学士,资历足够举荐征虏大将军。但他声望不高,未免稍有遗憾。
眼下时局如此纷乱,能拜为征虏大将军就好,也不必在乎荐主了。若能在敕文上加上“节制公侯伯大小文武”的字样,更是再好不过,什么郧国公高必正、鄂国公马进忠、开国公赵印选等,都能名正言顺地节制他们了。
丹初心情大悦,说道:“阁老美意,我已心领。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王化澄见事快,认为岑丹初有人主之象,隐然有归附之心,故竭力逢迎,说道:“大将军变名号为征虏大将军,就可节制诸镇,奋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