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兴学之议(2 / 2)

不愧是堵胤锡,讲问题一针见血,也不给人留情面。这样的性格,想必很容易在朝中树敌吧?

丹初不假思索,对道:“太祖重视教育,屡发敕令兴学。国朝之初,政令畅通,官吏当差谨饬。兴学敕令一下,州县村社皆能遍设学校。其后不久,学校相继败没,何也?无经费也,无制度也。

“地方州县的正税,大部分要解交朝廷,留下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连供奉官吏俸禄都嫌少。地方官吏设置极简,政务极繁,每天忙着刑名、钱粮、赈济、驿政、进贡、治安、防盗等事务,根本就没有精力兴学。“地方虽有提学官,却官微言轻,对掌印官几无影响。地方政务需要大量经费,却没有正税支撑,全都出自徭费、赃赎,弊端丛生。

“正统以来,国势日衰。地方官倦于政务,对刑名、钱粮等正务尚不积极,更遑论兴学了。我立志兴学,首先要设置学官,提供经费。

“学官执掌教育,辅助正印官督学。教育与刑名、钱粮一样,纳入官员考核。当地入学率不高、学生成绩差,官员不得晋升。

“至于经费,则从正税中提留,专门用作兴学,不可改作他用。赤军着佃纳粮,官四民六,兴学的经费很充足。等局势稳固下来,我将下令在南宁、昭平、永安等汛地兴建公学,强制幼童入学。

“官府免费提供笔墨纸砚、教材,免费教幼童读书识字。幼童无故不入学者,加征田税,以示惩罚。”

丹初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汉字繁复难学,已有解决之法。一曰简化汉字,编纂字典,以简化字为正式文字。二曰拼音,以西洋字母拼读汉字,方密之已有办法。三曰增加标点符号,方便断句。”

有理想,有办法,堵胤锡、杨畏知二人很受触动。

尤其是杨畏知,身为孙可望的使者,对大西军知之甚详。

巧合的是,大西军在云南也推行着佃纳粮,官四民六。不同的是,孙可望横征暴敛,只为扩军备战,从未考虑过兴办学校。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杨畏知追问道:“我听说,赤军已经兴建了武备学堂、永安大学,成绩显著。爵帅又要兴建公学,学制定为几年?”

既然二人很感兴趣,丹初索性放开了讲,说道:“公学免费、强制,分为两种,一种为小学,强制七岁幼童入学,学制五年。另一种为中学,非强制,从小学毕业生中选拔入学,学制三年。

“公学之上,另有两种学校。一种为大学,如武备学堂、永安大学,专门招收聪明伶俐之学生。另一种为技学,如农学校、医学校、工学校等,专为传授技艺。”

这就有点熙宁兴学的意思了。

堵胤锡很感兴趣,说道:“我朝兴起心学,民间讲学成风,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勃兴,鼎峰时期达到两千多家。张太岳(张居正)本是心学弟子,为推行政令,提倡官学打压私学,捣毁天下书院。爵帅如何对待私学?”

私学的兴盛,为党争提供了温床。最典型者,莫过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在野缙绅组织讲学,对当政者品头论足,影响极大,一度能够左右朝野舆论,进而影响朝廷大政方针。

“在我治下,当禁止私人办学。缙绅若有余力,可以出资捐学,为子弟获得入学上的便利,但不许私人办学,免得与政府唱反调。”

清末新政,清廷为解决兴学经费,鼓励缙绅出钱筹建学堂。作为回报,缙绅子弟可以在入学上获得便利,毕业后等同科举。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获得了各地缙绅的支持,是一项相当成功的改革。

丹初还有很多奇思妙想,譬如废除科举,改从学堂录用官吏;譬如设立女子学堂,鼓励女童入学……有的太过超前,有的超出了他的权限,暂时也就不必说出来。

(本章完) ', ' ')

最新小说: 我的能力太常见啦 异之理 女总裁的上门女婿 乌鸦给了我一双眼 恋爱攻略小竹马自我攻略 母子 重生只为傲娇青梅,谁管你系不系统的? 外科教父 够野 more,more,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