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九节十成炮启发,丹初再次意识到:八旗的火器装备率很高,也较明军先进。哪怕到了雍、乾时期,清帝提倡国语骑射,八旗亦在大力装备火器。优秀的骑射传统,再加上先进的火器,使得八旗兵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骑兵。
南方水网稻田密布,不利于骑兵驰骋,可以削弱八旗的骑兵优势。昭永军缺马,要战胜八旗,只得发展出更为先进的火器,创造出更加密集的火力。除了九节十成炮,还有什么可以广为推广的火器呢?丹初绞尽脑汁,回忆明清火器发展历程。
红夷大炮?红夷火炮技术已经成熟,但这种火炮太过笨重,轻则数百斤,重则几千斤,通常用来攻城、守城,并不适合野战。
冲天炮?是的,冲天炮可发射开弹,很受清军的重视,被清廷命名为威远大将军炮,只许八旗装备,不许绿营装备,只许京师生产,不许地方生产。乃至于嘉庆以后,开弹技术竟然失传了。
清承明制,明军早就可以熟练地生产红夷大炮、冲天炮了。但这并未使明军在战场上占据多大优势。
火绳枪?这确是一个应该努力的方向。明军称为鸟铳,清军称为鸟枪。清帝曾抽调各旗士兵组建键锐营、鸟枪营、火器营等,大量装备轻重两种火绳枪,为满清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丹初已经在大力发展火绳枪,还已着手改进燧发枪。
对了,还有一种火器,应当引起重视:劈山炮。
劈山炮顾名思义,意指火炮威力可以劈开山峰。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清军很早便开始装备劈山炮,起初并未引起重视。清朝中后期,劈山炮在镇压太平军、湘军、西北回乱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被清军视为利器。
但实际上,劈山炮的威力并不大,但是重量较轻,易于携带,是一款在机动性、轻便性、威力等各方面较平衡的轻型火炮,适合野战。
或者说得更直白点,劈山炮适合内战,对付国内弱小之敌。清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从中亦可窥见一二。
劈山炮从明朝威远炮、虎蹲炮发展而来,发射铅子,重量从几十斤到六七百斤不等。其突出特征是炮管相对细长,威力较威远炮、虎蹲炮大。
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劈山炮可以承受较高的膛压,开炮时,几十上百枚铅子迸射而出,形成一个扇形的射击面,犹如一个大型喷子,对付敌军密集队形非常有效。六七百斤的劈山炮,射程可达五里。
做任何事,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武器,也必须结合实际。最先进、最优越的武器,常常有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并不适合装备军队。
九节十成炮、劈山炮不见得有多先进,但非常适合国情,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丹初要做的,便是利用知识上的优势,为昭永军指明正确的方向,不能像明军那样,在火器发展上屡走弯路。
他现场又描画了劈山炮的图样,对众人说道:“诸位,这种炮,我命名为劈山炮。以往冶铁技术不过关,炮管长度与口径之比……对了,这在铸炮上叫什么?”
“倍径。”柳遇春脱口而出。
“对,就是倍径。虎蹲炮、威远炮的倍径比较小,火药易于泄气,膛压较低,炮弹射程和威力不够,打击鞑子效果不佳。现在,我们的冶铁技术上来了,不妨提高倍径,把炮管做得细长,进而提高火炮的威力。”
材料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带动科技整体的进步。
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是,明朝的开弹只能使用冲天炮发射。因开弹内部中空,外面的铁壳比较脆弱,只能使用冲天炮(臼炮)发射,射程比较近,最大射程一般在二里左右。若用红夷大炮发射开弹,则非炸膛不可。
冶铁技术的进步,使昭永军有望铸造出更为坚硬的弹壳。届时,昭永军就可用轻型红夷大炮发射开弹,既能扩宽红夷大炮的用途,也能提高开弹的射程。
既然谈到火炮,丹初索性讲得多了些,特意强调了火炮的机动性问题:“嘉靖年间,国朝南倭北虏,边患前所未有。彼时,大明国力尚可,名将迭出。
“俞大猷、戚继光皆为一时翘楚,皆曾镇守北方边关。俞大猷制战车,练车营,以拒蒙古。谭纶、戚继光主持北方边防,俞大猷所制战车助力极大。
“不过,俞大猷所编练的车兵营,实质上就是火器营。俞大猷曾有论断,战车‘能御马之践蹂,而中又有铳炮之雄器,击刺之精兵,追逐之马兵,是一车而兼乎马步之长,故非虏所能敌也’。
“时过境迁,鞑虏起于东北,往来如风,剽悍甚于蒙古。俞大猷的车营战术,能抵挡住蒙古骑兵,却不能抵挡满洲鞑子。
“明军抱缺守缺,仍旧坚持车营战术,一再败于鞑子,终至大局糜烂。为何?鞑子以骑射、火器见长,往来如风。明军战车太笨重,有厢板、护板,可以载人、载辎重,机动性太弱,价格还很贵。
“我军目前没有战车,今后也不得装备战车。辎重营所用辎重车,就用普通的大车,主要运输辎重。重型火炮所用的炮车,今后改称为炮架,力求轻便实用,只用来承载火炮,不得随意增加其他功能。”
燧发枪尤为丹初所关注。今日在枪炮厂,毕方济展示了一把样枪,介绍道:“大帅,这把自来火枪……”
丹初打断了他,说道:“毕先生,今后咱们换个说法,不要再提自来火枪了,改称‘燧发枪’。”
“诺,”毕方济应道:“这把燧发枪与海内外其他燧发枪相比,有三点优势。一是弹簧采用更加优质的钢铁,撞击燧石时更加有力,点火更加可靠。二是大部分部件可与现产的火绳枪通用,一旦成熟定型,便可更换点火方式,把火绳枪改造为燧发枪。三是可以在枪口处套装刺刀,且不影响射击。”
“现有的弹簧,能用多少次了?”
“至少可保证二十次,个别弹簧可使用至三十次。”
二十次,明显太少了。丹初又问道:“燧石的质量可靠吗?”
“燧石质量有待提升。不过,大帅从五屯所带回来的那批燧石质量不错,发火率很高。”
“回火、淬火的工艺,想办法再完善完善,不妨多尝试些新办法。譬如淬火,试着用水、油、盐等尝试一下,看不能有帮助。”
古代亦有回火的工艺,一般用火炭淬火。至于回火,则有煨火法、烤火法和浸泡法等多种方法。
“诺。”
弹簧质量不可靠,归根结底还是材料的问题。要提高弹簧的质量,就得制造出良好的弹簧钢。加入其他元素制成合金,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可是,究竟该加入哪种元素呢?丹初只怪自己化学知识不够,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他只知道,加入铬元素,可以提高钢铁的硬度,还有钨、锰、钴等,都是制造高品质炮管所必不可少的。
问题是,在这个时代,如何制备这些稀有金属?华夏的稀有金属,又分布在哪里?他只记得,江西应该有不少稀土资源。
没办法,只能用笨办法逐一尝试了。
“毕先生,你们多想想办法,不妨在钢水中加入其他元素,逐一尝试,看能不能制成高品质的弹簧钢。譬如说,加入少量的银、铜、锌,乃至沙子等。弹簧使用寿命总得达到一百次以上,方好定型生产燧发枪。”
“诺。我们一定想方设法,制造出经久耐用的弹簧。”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