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哪怕是没有前人的道路,作为开路者,辟道之人,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需要有道友,互相印证所学,互相探讨,才能够走的更远。
裴玄景纵然现在的实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但是他想要继续的前行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摸索,还需要有人和他交流碰撞,互相的探讨印证。
在裴玄景的理念中,修行是集众之道,以万千生灵的智慧为己用,让这些思维和智慧互相的碰撞交融,才能够诞生出新的思路。
他并非是天赋绝顶之人,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修行者,若非是有着人生模拟的帮助,也绝对不可能走到今天。
并且除了人生模拟对于自己的帮助之外,他所开辟的道院,在人生模拟世界中和不同的强者交手,观习各种各样的修行之法,融会贯通,聚集百家之长,才方有今日的功果。
因此,裴玄景才会推动封神之战,去想着开辟建设天庭,他需要借助这些计划来完善自身的权柄,践行自身的道与法。
茫茫混沌之中,寻找一方生命的世界,这件事情需要太漫长的时间和付出无数的精力,对于裴玄景而言,他根本不可能去自己去做,他需要帮手。
而开辟了天庭之后,这些天庭的神祇真灵为封神榜所庇佑,他们完全可以分化出无数的化身,然后替裴玄景去做这个事情,去探寻新的世界。
不止如此,就算探寻到了一方世界,想要将一方世界融入到大明世界中,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对于裴玄景而言,他想要让其他的世界融入大明世界,让大明世界晋升,以便有更广阔的天地,让修行的上限更高,让其更方便修行。
可是这一切都是站在裴玄景的角度来说的,站在大明世界一方,这一方世界的生灵而言,裴玄景的做法事有利他们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崇敬仰。
但是对于另一方世界的生灵而言,却并非如此,他们会认为裴玄景的这一方举动是侵略,是掠夺,是在毁灭他们原有的一切,是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的。
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绝对而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方,自然是有好有坏,对于被融入的一方而言,他们是排斥的,是拒绝的。
也就是当初的天荒世界的这些主导者,各方顶级势力大势力的强者都是源自大明世界,他们视大明世界为祖地,他们只是将天荒界当做暂时的落脚之地,所以才如此心甘情愿的将其本源融入大明世界。
若是换做另外一方世界,那么双方之间必然会爆发前所未有的冲突,除非一方彻底被大败臣服,甚至灭亡,才有可能融入。
因此,这融合世界的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必然也是要经历血与火的征伐,才能成功。
“不过在这大战之前,还需要看一看那洞天灵境经营的如何了?”裴玄景的目光转向大明神朝的天都方向。
建立人族天庭,除了要推动封神计划,以封神之战掠夺妖族气运让人族成为天地的主角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人族天庭的建造。
当初人族共主遗留下来的灵境洞天,或者说天庭雏形的出现,才是真正的推动封神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那人族天庭雏形之中,共有三十六座灵境洞天,七十二处秘境福地,按照裴玄景的计划,这些灵境洞天交给人族各方势力和强者所瓜分。
他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势力和这些强者将自己所积攒的所有身家投入进去,将他们彻底的和这个计划绑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同盟。
长生的诱惑就在眼前,这些势力和强者哪怕知道这是裴玄景的算计,但是面对这样的阳谋,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拒绝的余地,只能够心甘情愿的入局。
这么多年过去,这些灵境洞天和秘境福地落在他们的手中,以他们积累的资源来培养,也不知道走到了哪一步。
这些都是裴玄景所不清楚的,因为这些势力和强者到底积攒了多少的资源,还有他们在这封神大战的战场上掠夺了多少的资源投入其中,这是谁也不清楚的。
能够清楚这些洞天福地的成长状况,恐怕也只有作为人族天庭雏形执掌者的大明神朝之主朱厚熜了。
这些洞天福地相互勾连,朱厚熜作为执掌者,哪怕不清楚那洞天福地之内到底发生了何等的变化,但是两者相辅相成,这些洞天福地的变化他自然有所感应。
大明神朝,天都。
作为人族唯一的神朝,它的都城应当是十分的繁华,但是这些年来随着封神之战的开启,无数的修行者都赶往封神战场,这让这一座都城都变得有些冷清。
当然冷清的不止是大明神朝的神都,而是整个人族地域内的各大城池。
除非是一些实力不足的人,几乎但凡有点野心的修士都不会甘于就在此等待,他们都一同前往奔赴封神战场。
这些修士不一定每一位都能够进入主战场和妖族厮杀,但是相比较冷清的人族疆域,在人族大军攻伐妖族之后所建立的城池中,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无限可能,吸引着这些人。
不止是普通的修士,就是整个大明神朝的官员也是如此,除了一些必要的留守维持大明神朝整体运转的官员之外,更多的官吏都是前往边军效命。
要知道随着人族大军数量的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职能位置都需要人来管理,而那些散修中的人极少擅长这些,宗门出身的人大多都是奔着杀敌夺取功勋,最后只能够由大明神朝来出人。
为此,大明神朝在过去了六十年之间,竟然开了六次的恩科,以此来选拔官吏,弥补其中的空位。
自从大明神朝晋升以来,这些官员的寿命得到延长,那么为了避免造成冗官的情况下,他们早就将科举改成了二十年一次。
现在为了弥补这些空位,大明神朝的皇帝陛下不得不下旨,增加恩科。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