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军饷筹集全都是看着办,那么大家就会各显神通,拼命搜刮各地的老百姓以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弄得民不聊生,大失民心。
南京朝廷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江北五镇要为南京朝廷守住半壁江山即可。
至于南京朝廷所委派的文官,失去了军事的辅助,各镇军头就会将不听话的文官直接架空得了,也就是说地方文官压根就不会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想明白这个问题后,张鹿安说道:
“我希望诸位能够明白,这次建镇不光是只有地方军事,还有地方行政方面,也不可疏漏,要统筹管理。
先说军事方面,本爵的意思是跟之前一样,建立三级军事体系,建立野战军,为机动力量;
地方军,就是以前的守兵,为各县的防守军力;
第三级为屯卫兵,主掌屯兵事宜。
野战军方面,设立大帅府为总指挥机构,任何军马的调动必须要有大帅府的命令。
大帅府的机构设置以及野战军的编制,需要由钱赞画、张参军、于参军联合商议后上报;
地方军则是在县设立民团,每县至少一千人,设一名千总统领之,一名副千户辅助,只可在当地驻扎和行动,异地调动必须经过大帅府的命令;
屯卫兵,则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在四乡设立防御使一名统领之,需要接受当地行政主官的统一调遣和安排。
所以接下来需要大量的文武官员,这件事为重中之重来安排,刘主事要全力负责,把这件事尽快完成。”
“是,属下遵令。”
刘廷桂连忙站起来应承道。
张鹿安在会后,带着亲兵司和骑兵部,把整个安庆府的主要下辖县全都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庆府的西面三县宿松、太湖和望江,还是连城墙都没有,这样的地方防守起来太过于麻烦,城墙一时半会也无法建好,还得花费大量的银两,得不偿失。
而安庆府城怀宁县一带的官僚压根就不买张鹿安的账,以地方官僚黄配玄为首,还将安庆府城的守城官兵几乎抽调一空,然后在水师将领楼挺的运输下,直接前往扬州,听命于身在南京的阁臣史可法。
张鹿安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而剩余的官员,像安庐巡抚张亮、兵备道皮应举等人,张鹿安也不想打交道,干脆放弃了安庆府城。
最后决定还是把防御的核心设在潜山县和桐城县,潜山县知县柯友桂和桐城知县张利民对于张鹿安还算友好,愿意听从命令。
张鹿安便任命柯镇南为潜山典史,负责内部治安;
组建潜山民团,任命索忠信为潜山民团千总,以覃一纯为副千户,二人率一千人,作为潜山的机动兵力,负责潜山的安全;
以容令其为桐城民团千总,王家祚为副千户,率军一千人,驻扎于北峡关,负责桐城的外部安全;
以从寿州过来的潘加寿为桐城典史,负责桐城的内部安全。
同时下令在桐城与潜山的外围地带,建设大量的屯堡,把宿松、太湖和望江三县的百姓给暂时迁居到桐城和潜山,让他们全部住进屯堡,把各个屯堡附近的田地分给百姓们耕种,由官家提供牛和耕具。
再让这些百姓中的壮丁们集中起来进行训练,让一些因伤退役的将士,出任各个屯堡的堡长,在农闲的时候组织壮丁们进行军事训练,初步打造了一个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只是这样的体系改革,张鹿安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还留下来两个隐患,一个是安庆府城,那是没有办法;
还有一个就是桐城内的罗九成、孙得胜和董铜柱三人,他们率领的军队不光军纪不好,而且并不愿意按照张鹿安的意思接受整顿。
张鹿安一度想要用武力解决,但是却被张利民和浮山的一众文官所劝阻。
张鹿安只得叮嘱容令其多加注意。
关于浮山寨这边的防守,以容令彰为安庆守备,张都海为之副,负责留守浮山,率领3000名精锐作为总预备队,在保障浮山的安全情况下,接应四方。
(本章完)喜欢明末之白衣天子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