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韵芝看了她一眼,笑着反问道:“你想给相公做妾吗?” 严霜有些怔愣,不明白熊氏这话的意思。 不过,她从开始就表现的十分宽厚温和,让严霜胆子也大了些,便说了句实话。 “自然不愿的。奴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样想就好。给相公做妾,并非是个好归宿。” 熊韵芝说这个话的时候,神情有些落寞。 她嫁给陈吉发之后,除了育有一女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耳鬓厮磨,没有更多的体贴情话。 言而总之,陈吉发不分昼夜的忙着事业,并没有太多精力顾及家人。 而被王朝覆灭的沉重压力压迫的陈吉发,此时此刻,尚未意识到自己一心想要保护家人、终结乱世的想法,实际上也让自己成了个“不回家的人”。 熊韵芝作为陈吉发指定的内助,守着陈家如此大的摊子,实际上是非常辛苦的。 这些年,陈吉发搜罗了很多人才,有不少女人,但唯有段瑾是以妾的名义,其他的,都是安排的合作社正式职司。 其实,就连段瑾也渐渐不再使用陈家三姨太的身份了,如今,商会会长段瑾越来越被合作社上下所接受,那个与陈家有名无实的身份,也就不重要了。 熊韵芝倒是真的希望这位国色天香的严霜姑娘能引动相公的情愫。 若他能为了家里人多回来看看,多陪陪她们,倒是比现在这样莫名的忙进忙出,要好上许多。 熊韵芝思来想去,又觉得心口闷闷的,有些烦躁了,于是摆了摆手,吩咐道: “既然没有争宠的心思,那就好好做事,陈家不会亏待你的。” “夫人放心,奴婢会谨慎行事的。” “出去吧,奴家乏了。” 严霜依言恭敬退出,去了书房。 这个时候,范薇与徐咏荷已经离开,回到各自房间安顿。 严霜寻了桌上的书籍,从简单的开始看起。 她本就有些基础,这些时日跟在合作社学,也算是上了手,将这些年的卷宗逐一翻看,认真整理,渐渐便忘了时间。 千里之外。 熊韵芝所挂念的丈夫陈吉发,这时候刚刚到了大名府。 季闻道从北京来,与他差不多前后脚抵达,告诉他一些朝廷上的事情。 “你上次说的那些事情真的应验了,今年的剿饷还是要征,虽则河南已经平静,但陕西还在闹,并不算太平。杨嗣昌向圣上进言,说要和伪清议和,皇上没点头,也没驳回,反正就这么搁着。我问了山海关那边的兄弟,说是高督公在运作这件事情,已经同皇太极取得联系了。” 自从胶州的事情之后,季闻道与陈吉发之间是越发熟络起来,如今,皇宫、锦衣卫内部的大小事情,但凡陈吉发问,季闻道统统不会隐瞒。 当然,作为交换条件,陈吉发也会同他分享一些情报,有些来自于情报系统,有些,干脆就是根据后世的历史杜撰的。 “皇太极这个人狡猾多变,最擅长玩弄人心。圣上如此暧昧不表态,必然会给他带来各个击破的机会。我料想,他们可能会在今年再度入寇。具体时间,估计在六七月份。” 历史上,清军于崇祯十一年的九月再度入寇,但由于陈吉发的作用,河南流寇提前平息,崇祯皇帝因为财政危机,提前与清军讲和。 在这种大局势下,皇太极加快了攻略明帝国的速度。 根据目前蒙古部落的动向,以及辽东商人的线报,皇太极已经在整兵备战,估计会比历史上更早入寇。 “你打算怎么应对?这次东虏的动员规模更大,而且没有蒙古、朝鲜掣肘,会不会直接围攻京师?” “必然不会。东虏人少,肯定还是以削弱我境内民力为主。我准备还是按照上次的计划,从本月开始,动员疏散京畿地区百姓。另外,胶州那边的船队,下个月之前准备拿下皮岛,重建东江镇。” “你疯了?胶州那件事好不容易才摆平,你又弄个东江镇出来?” 陈吉发敲了敲桌子,斟酌着要不要同季闻道交个底。 沉思半晌,才做了决定。 “上次咱们合作便说清楚了,如今天下四处烽火,要保护家人,朝廷是靠不住的。你既然上了我的贼船,那便要铁了心跟我一条路走到黑,别想着跳船。” 季闻道盯着陈吉发的眼睛,片刻后笑了笑。 “你还真是胆子大,北镇抚司稽查天下,你居然把爪子直接伸到这里。” “看得起你这个人罢了。理性的人做事,无论如何都是讲个稳妥的。咱们聊得来,那便有合作的基础。” “说吧,这次要如何做?” “皮岛的事情,就算路上顺遂,消息传到京城,也得到六月份去了。如果咱们稍微遮掩一二,等东虏入寇,便无人再管这件事了。所以,你只需要帮我将情报拦截个把月时间,延后再报就是。” “等东虏退兵之后怎么办?咱们圣上可是喜欢秋后算账的。” “怕什么?”陈吉发笑了笑,给季闻道斟满茶杯,突然转换了话题,“你听没听说京郊瘟疫的事情?”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所耳闻。怎么?京兆尹已经安排人手防疫,应该是传不到京城里去的。” “别高兴太早。你回去也小心些。”说着,陈吉发从抽屉中拿出一叠口罩,“这东西,锦绣庄能做,若是京城中出现瘟疫,记得大量采购,让身边人都要佩戴,每日更换,勤便用皂角洗手。” “你觉得这瘟疫能传到京城?” “是的。而且疫病会很猛烈,老弱体虚者很难熬过去。你多做准备,但凡有疫病出现,要以你的名义多接济帮助,活人性命。等击退东虏,我会再与你联络下步的事情。” 季闻道心中惊讶,却不再多言,只拱手告辞,拿走了那叠口罩。 送走季闻道,陈吉发与大名府的合作社骨干开了个会,布置了散播谣言,疏散京郊居民的工作任务。 由于有上次的经验在,这次大家驾轻就熟。 尤其是阮泗、郭炀两位,本就是江湖人士,认识三教九流多,散布消息快。 而且,因为上次成功解救了许多民众的关系,如今合作社在民间的声望很高。 听说这次又有东虏入寇的消息,许多农户甚至放弃了春耕,直接领了救济粮就南下。 从四月初开始,京畿南部数十府县再次骚动起来,比上次规模更大的士绅农户携家带口南下,有的投奔亲友,有的在合作社安排下到江南讨生活。 陈吉发有意安排了一批人前往胶州,将浮山所附近的营垒和各种工业设施都规划起来。 这番动作,自然惊动了京城的各位大佬。 上次,陈吉发暗中散播谣言,许多人并未注意到他的存在,但这一次,不仅是他的行动更加大胆,而且,合作社的影响已经今非昔比,朝廷自然更快掌握了这些异动。 保定、真定、河间、济南等府县接连上奏,言有民间社团鼓噪百姓,聚众南迁,地方不能拦阻,如今已成势头,恐新生民变。 崇祯皇帝在御书房大发雷霆,召见首辅刘宇亮和兵部尚书、阁臣杨嗣昌商议对策。 刘宇亮是个锯嘴葫芦,不发一言,杨嗣昌见躲不过,硬着头皮接话: “如今陕寇未除,京畿再生变故定然不妥。会社搅乱民间,无非为了蛊惑百姓获利。为今之计,当下令各府县戒严,各关隘严查路引,不得放任迁徙。” “奏报中有称,南下乱民中有闹事者,强行戒严,万一引发民变又该如何?” “两害相权取其轻。京畿重地,若是任由士绅百姓逃离,钱粮无所出,如何养京营兵马?” 崇祯皇帝咬牙切齿,却下不定决心。 毕竟,此时若是下令戒严,必然会有很多百姓滞留京畿,一旦真的有东虏入寇,到时候全部责任都会由皇帝来背。 “让各府县尽量阻拦,若是民众怨气很大,要注意方法,不得激起民变。” “此事易了,圣上如何处置那个会社?” “再去彻查。特别是那个会社首领陈吉发,先抓回来,停职待审。” 崇祯的这个决策,本也没有太大问题。 历史上,他就是这么弄垮复社的,那篇着名的《五人墓碑记》,写的就是缇骑出京,捉拿复社首脑的景象。 不过,轮到合作社的事情,杨嗣昌看了一眼老僧入定的刘宇亮,心中犯了嘀咕。 上次胶州那事情,皇上不知道自己犯了错,他可是清楚的。 那陈吉发与复社的书生不同,他本身是个进士,有社会地位,又带着一帮人做实业,手中有钱、有人,同宦官和锦衣卫还有私交。 这种人物,同两广的那个郑芝龙有些相似,都是地头蛇,实权派,可不是复社那些耍嘴皮子的书生,轻易不能动的。 若是贸然下令捉拿,别说带回北京了,恐怕是人都找不到,直接就会起事。 到时候河北、山东闹起来,那还得了? 不过,皇上正在气头上,还是先应付过去。 “微臣遵旨。不过圣上既要停职彻查,不如让锦衣卫去做?”喜欢明末争雄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末争雄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