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元年9月10日。 朱由校召开了作为天启皇帝的第一次朝会。 明代朝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每年春节、冬至、皇帝生日、每月初一朔朝、十五望朝举行大朝会。朝会通常有早朝、午朝、晚朝三种,其中早朝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明代的朝会缺乏合理的功能分配,除了礼仪性的大朝会在皇极殿举行,其他一切大小公私之事都在早朝陈奏,由天子亲自决断,早朝等于日朝,君臣天天都得赴朝。 每日早朝,从宰辅到九品小吏,乃至不入流的杂职,都日逐随朝,骈首门下,了无亲疏轻重之别。 明朝的上朝官员被称为朝参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为方便上朝,他们大多在城南,东、西长安街居住。 早朝的时间一般在卯时五点到七点,现代的点卯由此而来。早朝议事多,可能九点左右散朝。 大臣们在凌晨三点左右就必须到达午门外等候。夏天天亮的早,看得清,冬天天亮的晚看不清,比较麻烦。冬天时,经常有大臣看不清道路崴到脚,又因天气寒冷,经常有大臣感染风寒。 历史上,魏忠贤当权时,本来紫禁城有路灯照明,但以消除火灾的名义,废除了路灯,更是苦了大臣。 为了早朝,大臣们凌晨一点左右必须起床,皇帝离皇极殿比较近,凌晨三点左右也必须起床。明代的帝王将相不容易啊,怪不得那么多皇帝不喜欢早朝。 凌晨五点左右,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按照侍卫、近侍官员、公侯驸马伯,五府六部等顺序依次进入紫禁城。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鸣鞭之后,依次过桥,到达皇极门前丹墀,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侯,称为起居。 皇极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和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钟鼓司奏乐,皇帝到达御门,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皇帝坐上御座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行礼完毕,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则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了。 接下来便是来自边关的奏报,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之后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环节。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此称为打扫。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而一旦出现这种尴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奏事的官员迈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章。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奏事完毕之后,由御史、鸿胪寺先后出班,上奏早朝期间官员失仪情况。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毕了。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恶劣天气,也很少免朝。明代后期皇帝怠政、政治荒废,除了批阅奏章之外,不与大臣见面商议国政、不参加朝讲学习知识、不亲临祭祀先祖,也不召见大臣面咨国策。 嘉靖皇帝移居西苑,整日沉迷于仙丹道教而不肯上朝;万历皇帝更是刷新了30年不上朝的记录;天启皇帝沉溺木工不肯上朝,崇祯皇帝倒是勤奋,早朝基本不停歇。 大明三品以上文官约120人,能天天上朝的大约20人。给事中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都察院的御史可以天天上朝,但不一定到的全。每天早朝的文官大约40人左右。加上武官勋贵,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100人左右。 因为三大殿被焚毁,天启的第一次早朝在武英殿召开。 武英殿始建于永乐年间,明初是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的场所。 武英殿南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 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因为是天启第一次早朝,朱由校安排刘若愚通知了六部九卿和在京的从六品以上文武官员,以及一些特邀官员、勋贵,人数接近200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由校精神抖擞的来到武英殿,锦衣卫校尉、力士、大汉将军都换成了穿着整齐中装的特勤师。 经过繁琐的仪式后,朝会进入正题。 作为天启的第一次早朝,文武百官都在观察试探新皇的脾性。朱由校也仔细查阅了朝堂大佬们的履历,大佬确实是大佬,大部分年纪都太老。 鸿胪寺卿余启元77岁,吏部尚书周嘉谟74岁、刑部右侍郎陈道亨73岁,通政司通政使姚思仁73岁、太常寺卿林学曾73岁、刑部左侍郎陈禹谟72岁、兵部尚书黄嘉善71岁、礼部左侍郎孙如游71岁、刑部尚书黄克缵70岁、光禄寺少卿林熙春68岁、光禄寺寺丞须之彦68岁、户部尚书李汝华65岁、大理寺寺丞房壮丽65岁、国子监祭酒公鼐62岁、工科左给事中蔡思充61岁、都察院左都御史张问达60岁、吏部左侍郎包见捷60岁、吏部右侍郎盛以弘59岁、工部右侍郎董汉儒58岁、方从哲58岁,这些人都可以陆续安排退休了。 第一项议题,讨论大行皇帝的谥号、皇陵事务。 尊万历皇帝谥号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择吉日10月初3安葬定陵。 尊泰昌皇帝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庙号光宗。 光宗驾崩之时,神宗尸棺尚未埋葬。光宗的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朱由校拍板决定神宗与光宗同日出殡,光宗的梓宫暂时停放在祾恩殿。等到光宗的地宫建成后,再择吉日奉安于地宫。 神宗、泰昌皇帝谥号完成,等待吉日出殡。喜欢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