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16章 年终榜单
2002年,一部“蜘蛛侠”摧枯拉朽地书写一系列记录,一部“猫鼠游戏”以匪夷所思的姿态创造票房佳绩,这也成就安森一飞冲天的壮举,登顶好莱坞之巅。
但在好莱坞内部,人们对于安森的明星光环始终怀抱些许迟疑,因为“蜘蛛侠“和“猫鼠游戏”的借势太过明显,票房爆发的背后有多少是安森的功劳——
需要打一个问号。
本来,好莱坞业界专业观点认为,这个答案需要等到2004年才能够揭晓,看看“蜘蛛侠2”的票房表现。
然而,2003年落下帷幕,答案已经抢先一步出炉。
2003年,北美年终票房排行榜公布,惊喜多多:
冠军,“海底总动员”,三亿三千九百万美元。
亚军,“加勒比海盗”,三亿零五百万美元。
季军,“黑客帝国2”,两亿八千万美元。
整体表现,稍稍逊色于去年,但依旧值得庆祝。
特别是“加勒比海盗”,这部电影从制作到后期再到发行,一直到上映之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将是“割喉岛”、“未来水世界”之后的又一部票房惨案,迪士尼为了推广主题乐园里加勒比海盗的游戏专门打造了这部作品,怎么看怎么都是扑街之相。
但是,票房爆了。
而且,不是普普通通的亮眼,浩浩荡荡地演变为一种全新文化现象,深层影响力堪比那一年“星球大战”横空出世。
有人好奇,“蜘蛛侠”票房更厉害,几乎就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记录,为什么约翰尼-德普的崛起势头还要更加凶猛呢?
答案就在于文化影响力。
“蜘蛛侠”,最后的影响力还是回归超级英雄的角色;但“加勒比海盗”,约翰尼-德普却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魅力形象,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横扫千军,人们的好感和感叹能够百分之百乃至于百分之一百二十地反馈到约翰尼身上。
后来,漫威电影一系列角色和演员的关系也是一样——
电影,成功;角色,人气高涨。
但归根结底,观众们喜欢的还是那个超级英雄角色,所以当演员离开角色出演其他作品的时候,观众们往往不会特别留意。
角色魅力大于演员魅力。
自然而然地,电影公司愿意为角色买单却不愿意为演员买单。
这和主题公园是一样道理,当演员们戴上头套、穿上装扮成为角色的时候,他们能够拥有全世界;但脱下那身装扮之后,人们往往就不认识他们了。
所以,约翰尼-德普凭借这一部电影把此前二十年积累沉淀的底蕴全部引爆,一飞冲天强势登顶——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就是最好证明。
第四名,“指环王3”,两亿四千九百万美元。
第五名,“王牌天神”,两亿四千两百万美元。
第六名,“蝴蝶效应”,两亿三千万美元。
在这个区间里,出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的名字:
“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