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是名作,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等,充满悲观情绪,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和积极。
柴可夫斯基在旋律里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
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里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柴可夫斯基所展现出来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沙皇俄国末期,人民普遍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
现实更悲伤的是,完成“悲怆交响曲”的创作之后仅仅六天,柴可夫斯基久感染霍乱而与世长辞。
于是,这首曲子久成为他的天鹅挽歌。
不过,第三乐章是例外,这是谐谑曲,活泼的快板,反映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人们认为这一乐章体现柴可夫斯基的回忆,与前两个乐章主题形成对比。
这也是安森刚刚在寻找第三乐章的原因。
那种癫狂,带着一种燃烧和绽放的肆意,呈现出不同的气质和姿态,与今晚的酒精、派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斯嘉丽抬起头来,看着安森宛若酒神一般坐在钢琴前不羁而癫狂地摇晃着,整齐的发丝就这样慢慢凌乱起来,有种张扬和狂放,让人挪不开视线。
待斯嘉丽回过神来的时候,她已经站在钢琴旁边,看着安森在黑白琴键之上飞舞的双手,尽管是自动钢琴,但它可以根据演奏者的状态调整表演——
当然,调整也是机械的,如同电脑一般。
安森的潇洒和奔放让柴可夫斯基的乐章也变得绚烂多姿起来,令人心猿意马。
斯嘉丽这才意识到自己距离钢琴太近,旋律的情绪与色彩宛若暴雨一般宣泄而下,心脏不由微微颤动,她应该保持一些距离欣赏演奏的。
但即使意识到这一点,脚步也还是如同钉子一般站在原地。
一直到一曲演奏完毕。
斯嘉丽不由心潮澎湃起来,“再演奏一遍。”
安森却已经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不,你没有办法再演奏一遍,这就是一个完整乐章,你必须一气呵成,感受旋律在指尖的流动,感受情绪在音符的跳跃,当一切结束的时候,也就宣告结束,不能回头。”
站在茶几旁,安森打量了果篮一番,抓起一颗苹果大大地咬了一口。
然后安森久注意到斯嘉丽手里端着的那一本大部头,歪着脑袋打量一番,“噢,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斯嘉丽举起书本看了一眼封面,表情微微有些拘谨,“噢,我只是随手拿起来而已,其实我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不如你给我一些提示?”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没有必要不懂装懂反而闹笑话。
安森眼底流露出一抹笑容,“我也不懂,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已。他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我想古希腊悲剧能够流芳百世,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想研究看看。”
“可惜,才翻阅了两页,我的注意力就已经被这些乐谱吸引。”
自嘲地打趣了一句,让空气轻松下来。
斯嘉丽看了看手里的书籍,又看了看钢琴。
其实,她和钢琴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不敢靠近,带着一种敬畏,但此时,却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好奇。
情不自禁地,斯嘉丽就迈开脚步。
一回头,斯嘉丽就看到安森眼睛里鼓励的眼神,四目相接。
第三更。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