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么做,他的族人全部都被他连累流放,而他本人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在胡人屠城时惨死于马蹄下。只怕其中有所隐情。
原来伍卓是替他求情,断了自己的仕途。
连姜瑶都能轻易看出卢泳思有冤屈,若伍卓身为其好友,为其求情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那次战争太过惨重,帝王迁怒,在所难免。
后来人们提起“危阳之难”,更多感慨的是边城惨遭屠戮的无辜百姓,以及丢失的国土。
大概鲜少有人会在意,京中有位叫伍卓的学生,也会受此牵连而改变一生的命运。
说着,几位学生连连叹道:“真是可惜,从那以后,先生哪怕满腹经纶,此生也就只能止步学宫之中,难以施展于天下。”
……
姜瑶专注着和旁人讲话,没有注意到,他们说到这里的时候,林愫握起茶杯,热茶氤氲的水汽如薄雾一样笼罩着他的双眸,将他的眼角蒸腾得有些泛红。
在云雾遮挡下,一种说不清的哀伤在他眼底浮现,但又转瞬即逝。姜瑶转过身的时候,已经恢复如常。
好像方才的一瞬,只是水汽遮蔽产生的错觉。
姜瑶和学生们说完话,初步了解了伍卓这个人,便问道:“爹爹,你要带我去听伍卓先生讲学吗?”
林愫答道:“先生高才,天下文人心向往之,爹爹在故乡时就已经听闻伍先生才名,所以今天才带阿昭出来。”
连林愫在故乡都听说过伍卓名号,姜瑶忽然意识到自己上辈子有些孤陋寡闻。
不过说起来,姜瑶上辈子所见所闻,好像也就只有前朝后宫的那些谋算。
她调整了一下心态,“不过,我们不是学生,能进学宫听讲坛吗?”
姜瑶这话属实是低估了学宫的格局,学宫下午的讲坛与早课不同,早课的确是只面向学宫内的学生,但下午的讲坛是对外开放的。
当年肃宗兴办学府,正有教化万民治意,所以学宫中开设讲坛,学宫内外,男女老少皆可参与于其中。
伍卓夫子才名远扬,一进入学宫,姜瑶就看到各种身着学宫服的学生或者身着常服的布衣青年在此侯着。
学宫中设的讲坛规模极大,场地约莫可以容纳五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