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不以为意,太子刘启同样不在意。父子二人只想要听到更多和大汉发展有关的内容。
至于说外戚,皇帝不能失去外戚!最起码大汉是如此。而有了这样的根本观念在这里,由此衍生出来的诸如权力斗争之类的副产品就是小节了。
【远的不说,单单汉朝的东汉时期,在斗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下,被皇帝、特别是通过宦官势力干掉的舅舅们就不在少数。
往远了说,因为自身和皇帝本质上的冲突,被干掉的著名的舅舅,唐朝有长孙无忌,清朝有隆科多。
当然,东汉之所以那么多,和当时大量天子年幼继位、需要外戚帮忙有关。】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看到这里沉默不语,其他人也纷纷陷入了沉默。前面也说了长孙无忌看不清楚局势被李治干掉了。
长孙无忌则是想要去到日后的那个自己身边,好好的给上几个大嘴巴子把他脑子里的水扇出来。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的心情比唐朝贞观君臣们差多了。
毕竟,他们只是感情上受到了伤害,遭受了打击,可他呢?他的大汉,才是真真正正如遭雷击!这可不是什么没什么用的感情问题,而是国家政体上实实在在的影响。
早在听到第一句的时候,他就产生了不妙的预感:若是常态的政治斗争,为什么会牺牲掉大量的舅舅?要牺牲,也该是朝臣。可看天幕中切换的画面,这舅舅挂掉的频率都赶上一代一家了。
还有,刘秀的面容扭曲了一瞬,宦官……
等到最后一句出来,刘秀是真的不好了,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舅舅,当然是因为有一堆小皇帝了!小皇帝!一堆!
这样的情况,不出来几个舅舅,还能有什么办法?而等到皇帝长成,舅舅们自然也得退位。
不光刘秀的脸绿了,他的心腹大臣们的脸同样绿了。
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情况显然是最糟糕的一种了。他们不仅需要担忧大汉的未来,还需要担忧自己家族的未来——都是小皇帝,说明天子更迭频繁,这样自然会朝政不稳,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一个家族都需要殚精竭虑,还未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为什么,朕的子孙会寿数不久?!”刘秀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句话。
听到的大臣们同样头皮一紧,陛下的意思……
这到底是人为所致,还是天意如此?若是人为,那一场整顿清洗不可避免;若是天意,若是天意……那就更可怕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隆科多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向康熙请罪:“皇上,奴才有罪……”
就在去年,隆科多被康熙授为一等侍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可以说备受康熙信重,是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如今,他自然也在虽皇帝一同观看神迹的人选之中。
康熙暂时没有管他,而是想着另一个问题:下一任皇帝,是保成吗?保成为什么会干掉隆科多?莫非当真是因为隆科多行为越矩、有违上意?
这个解释没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在于,保成会称隆科多为舅舅?
【汉朝的外戚贯穿了整个王朝,这并非某一任皇帝宠爱加恩母族或妻族,而是一种制度化。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外戚并非是祸乱天下的根源,而是皇帝治理天下、稳固统治的重要助手。
皇帝们信任外戚,远甚于其他朝臣,亦或者同姓宗族王侯。
而在国家体制尚且正常运转的时期,外戚们也并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即使没有过人的才能、不能为皇帝开疆拓土,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为皇帝稳固统治、对抗其他力量集团贡献了力量。】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点点头,这倒没错,外戚自然是更值得皇帝托付信任。
至于说大臣和同姓宗王,大臣先不用说,他们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并不一致,很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略掉皇帝的利益,何况,他们与皇帝不过君臣关系,若是势大,难道不会擅自进行皇位更替、乃至改朝换代吗?
至于同姓宗王,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是皇室血脉,若是有了力量,为何不能是自己当皇帝,而是要让你来当?他现在分封同姓诸侯王,也不过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但即便他如此做了,私下对同姓宗王的警惕可从没有减少过。
这些都不如外戚,特别是当太后仅有一子的时候。最次最次,外戚都要保证皇帝还是皇帝。
高皇帝不就是这样选择的吗?对于吕后维持了汉家天下的过渡,他们可并没有否认。
启儿年岁已长,倒是不用担心这样的事情。否则,他必然也要就此谋划一番才好。
——当然,还是那句话,国家体制还能正常运转。若是体制崩坏,外戚确实也未必可靠。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这段话表示深深赞同。
不说别的,他可是彻彻底底享受到了外戚带来的好处:卫青、霍去病二人,就是最好的代表。
当然,外戚有没有烦心的?也有。当年窦家,就很烦人,但也只是烦人而已,想要处理并不十分困难。
只是,那都是从前的事情了,现在,还是他的大将军和冠军侯好!
他不否认自己的眼光精准、用人不拘一格,但同样,若非卫子夫越众而出,他想要发现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可能就会费更长的时间。时间拉长后,浪费的人力物力将不计其数,而他攻打匈奴的计划说不得同样要被拖延。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的脸色更不好看了,外戚虽好,但他感觉天幕最后专门说的那句“国家体制正常运转”,就是针对他大汉后来的一串小皇帝的!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