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还会直播后世的技术!! ——是的,后世。 结合上一次的猜测,足以令他肯定了。天幕的异象就是出自于后世之人。 汉武帝一言不发地望向天际。 “其中,精华的部分,用在书写、印刷。粗糙的部分,则用来挡风、护物。” 各位领头人物及其门下的弟子,还有无数相关的人们,全都在努力记下“纸”的制造方法。 有细心的人已经发现了,这句话里有着一个不曾听闻的词汇:“印刷”。 虽然不能及时理解,但觉得这也是一个关键。 他们得以将文字,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 那一面突如其来的光幕,横亘于苍穹之上,天下间的人基本都能看得见。 能掌握到“纸”的制造方法的人太多了。但至于能够“掌握”多少,那就各凭本事了。 从掌权者到平民百姓,都能够用上这种神奇而又先进的、用以承载文字的载体。 但也有一种可能。 不排除,限制“纸”的生产与使用等等。 总而言之,不能等着别人去记。 诸子百家纷纷仰头,记录天幕之人所言。 他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思想与主张。要让后世的人,能够得到这些珍贵的传承。 在这以后。 与秦始皇、汉武帝、诸子百家他们相同的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里的君主们—— 在他们的身边,也与秦始皇那样,早就组织了一批专门负责记录天幕的人士。 “我们先来说说:纸料。” “用楮树皮、桑穰、芙蓉膜等诸物制造的,称为皮纸。用竹麻制造的,称为竹纸。” 皮纸、竹纸,以及它们的纸料。这是要给他们讲述各种不同的“纸”的做法啊! 他们应该可以造出很多的“纸”!! 不费吹灰之力。 当是时,碧空光幕里,那位“宋应星”的天音如同天籁,落在诸天万界众人耳内—— 他们再一次听见了“印刷”一词。 这些,都是什么呢。 就像学习的时候,先听课再在课后答疑。 在大多数情况下,似乎也比较有耐心,经常会解答他们的一些问题。 他们虽然不知道“宋应星”又是哪里来的,但还是十分认真地,听着讲述。 “所谓的‘汗青’,则是以煮沥的环节而得名。” 生活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的历史人物们听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点点头。 几乎可以说是从“竹简”里来的吧? “接着我们说说:造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