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淮州军竟然一战克复河洛。
如此一来,萧望之若是此时回京,名望和威势将一时无两,轻而易举便能将郭从义等人踩下去,独揽枢密院的大权亦非不可能。
简而言之,关于是否将萧望之调回京城的问题,原本应是中枢和边军之间的拉锯,而且前者很有可能占据上风,但是因为河洛大捷的横空出世,天子只需要一招连消带打便从容抽身,将此事变成文臣和武勋之间的矛盾。
假如这些代表江南世族利益的文官坚持要将萧望之调回京城,他们首先要压服郭从义等军方重臣。
御案之后,李端神色平静,心中一片轻松。
登基十余年,直到此时此刻他才能体会到君王的快乐。
不需要亲自下场,只用等下面两拨人分出胜负再做决断,而且他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施加影响。
暖阁内的气氛安静中透着几分尴尬。
宁元福等人不由得看向始终沉默的李道彦,眼神略显焦急。
如果让萧望之继续坐镇边疆,天子的旨意可以畅通无阻地执行,北伐势必会继续推进,可是朝廷也不宽裕啊。
这两年战事不断,国库渐渐空虚,再这么打下去,他们这些人估计都得掏出自己的家底。
郭从义转头看了一眼王晏,对方的目光极其坚定,显然坚决不同意萧望之此刻回京。
稍稍思忖之后,郭从义只好作罢。
见堂下无人作声,李端轻咳一声,悠然道:“左相。”
李道彦道:“臣在。”
“你如何看待王晏的提议?”
“臣附议。”
李道彦目光温和,语调平缓。
李端心中微微一怔,他不相信李道彦愿意看到萧望之继续执掌淮州军,就算他本人勉强能接受,下面那些人也不会同意。
面对天子复杂的目光,李道彦面上古井不波。
老人心里轻叹,宁元福等人终究还是太急躁了,这个时候强行鼓吹让天子召回萧望之,无疑是和枢密院那几位公然决裂,而且这种涉及到各人根本利益的裂痕基本无法修复。
天子这步棋走得很稳很妙,今日这场突如其来的信使报捷满城庆贺,以及那些引领百姓来到宫外广场的太学生们,乃至于方才薛南亭的改弦更张,恐怕都是天子的手笔。
这是以阴谋催动的阳谋,李道彦看得明白却无计可施,至少眼下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他决定往后退一步。
如果这个时候和郭从义等人闹将起来,那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人生漫漫,何必心急?
李道彦抬起头,目光平和地看着李端。
君臣二人对视片刻,李端微笑道:“关于萧望之的封赏,便依众位卿家之言,拟加封其为国公之爵。中书这几日拟定封号,呈递于朕。”
李道彦和薛南亭同时躬身道:“臣遵旨。”
至于萧望之是否继续留在边军的问题,李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说道:“萧望之暂时署理淮、定二州军务,待定州都督府筹建完毕再行定夺。”
满殿重臣齐声应下。
上将军王晏这时忽地上前一步,又道:“陛下,边军将帅之中,锐士营都尉陆沉的功劳仅次于都督萧望之,故此臣有本奏。”
方才他反对调回萧望之的言语打了文臣们一个措手不及,此刻见他又快人一步,余者不禁隐约有些担忧。
这位上将军不会担心自己连一个弱冠之龄的年轻人都压不住吧?
李端双眼微眯,颔首道:“讲来。”
王晏躬身道:“似陆沉这般功勋卓著又忠心耿耿的年轻俊彦,朝廷理应重赏,因此臣反复斟酌之后,恳请陛下加封陆沉国侯之爵,堪为边军将士之表率!”
国侯……
这两个字在所有大臣耳畔回响。
萧望之和厉天润那等名将,年近四旬才获封侯爵,陆沉今年才多大?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陆沉才将将二十岁!
二十岁的国侯之爵?
李端不慌不忙地看着王晏,眼角的余光扫过李道彦,心中便有了明悟。
陆沉那小子在密折中说的没错,这些老大人们最终还是会将矛头指向他。
只是这一次,他们怕是要失望了。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