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低头,恭敬应下。 一直商量了一个多时辰,北伐明面上的问题,才说了七七八八,皇帝再一次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他看向众人,开口道:“诸卿知道,沈毅在奏报里,与朕说什么吗?” “最多五年,就可以打到黄河边上!” “替大陈,收复整个黄淮,几乎所有的中原大地!” “洪德中兴!” 小总督 皇帝陛下听着百官们呼喊这四个字之后,站在帝座旁边,一时间竟有些怔住了,久久没有动弹。 他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缓了好一会才缓过来,让自己冷静下来。 皇帝声音平静,但是不容置疑:“朕已经命令淮河水师北上三万人,率先组建东路军,朕的西路军,也要在一个月之内,抵达淮河以北,加入战场。” 皇帝看向吏部尚书,开口道:“关于沈毅的功劳,吏部议一议,报到朕这里来,与组建东路军的圣旨,一并送到徐州去给沈毅。” 皇帝站了起来,眯着眼睛说道:“那今日议事就到这里,赵尚书稍稍留一留,其他人散了罢。” 皇帝看着眼前这个朝廷十几年的大管家,笑着说道:“昌平公这些年不仅在朝劳苦功高,门下也出了许多英才,朕看沈七递上来的奏报里,多次提起张简与赵蓟州,他们都为淮安军做了不少事情。” 赵尚书顿了顿,开口道:“他从前在建康游手好闲,没有做过什么事情,这一次多半是沈侍郎照拂他……” 听到这句话,赵尚书也微微一愣,心里多少有些触动。 皇帝摇头:“钱粮的事情,昌平公自然不用朕操心,朕想说的是甘泉书院的事情。” 赵昌平低头道:“是,甘泉书院的山长陆治中,是臣当年在书院的同窗,也是臣的至交好友,其人也是两榜进士出身,学识渊博,为人敦厚,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皇帝点了点头,开口笑道:“未知这位陆先生,有没有再入朝为官的念头?” 皇帝开口道:“那就请托昌平公替朕,给陆先生写一封信,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再一次仕官,便立刻可以到建康来,任国子祭酒。” 赵尚书恭敬低头。 皇帝陛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甘泉书院这几年,着实出彩,要是陆先生不愿意出仕,朕也不勉强他,可以让他到建康来,在建康也办一座书院。” 皇帝笑着说道:“朕的皇子们,未尝就不能入甘泉书院读书。” “臣回去之后,立刻给陆贤弟写信……” 因为皇帝的意志所在,朝廷的办事效率变得出奇的高,两天之后,朝廷给沈毅的圣旨便已经走完了流程,皇帝派了内侍省的太监孙谨,亲自去徐州宣旨。 孙太监在一群内卫的陪同保护下,一路也是骑马赶往徐州,在三天之后的上午,赶到了徐州城。 孙太监没有办法,只能离开了徐州城,带着圣旨到了军中。 远远看到一身紫衣的孙太监走过来,沈老爷上前,对这个旧相识躬身行礼:“见过天使。” 沈老爷直起腰,笑着说道:“孙公公是朝廷的钦使,沈某拜一拜是理所应当的。” 沈毅哑然失笑:“孙公公莫要胡说,哪一个中书宰相,当不得我拜?” 沈老爷立刻严肃了起来,开口道:“回陛下的话,徐州附近的齐军,现在基本上都在避战,其中,宿迁的两万齐军,已经被我大军围住,吃掉他们只是时间问题。” 沈毅顿了顿之后,补充道:“双方在城外野战,各有伤亡,总体来说,还是淮安军稍稍吃亏一些。” “宿迁的围歼战结束,徐州附近的局势就大定了。” 听到这番话之后,孙谨默默记了下来,然后他缓缓站了起来,从一旁小太监手里捧着的木盒子里,取出两份圣旨。 沈毅起身,带着苏定等东路军将官,跪迎圣旨。 “制曰。” “神器失落,甲子有余……”段漫长的骈文之后,孙谨才终于念到了正文:“今朕奉天命,决意北伐,以昭天意,以慰祖宗。” 念到这里,第一封圣旨就念完了。 “兵部侍郎沈毅,为国复土,功劳莫大,甚慰朕心。” “仍领兵部侍郎……” “兼御史台右副都御史。” 念到这里,这道圣旨,才算终于念完。 “大陈南渡以后,伯爷还是朝廷里,第一个可以传袭的世伯。” 沈老爷手捧两道圣旨,还没有回过神来。 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他跟皇帝提前商量好的。 这个职位,分为左右,是御史台都御使的副手,在前朝被叫做御史中丞。 因此,一省的巡抚,往往被人尊称为中丞。 一般如果地方上有叛乱或者是需要剿匪,巡抚就挂兵部侍郎衔出京,如果地方上没有兵事,则挂右副都御史。 大陈历史上,几乎没有人同时挂这两个职位,挂这两个职位,也就是说,沈毅可以同时监管军政! 而是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