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家投胎技术明显更加出色。 沈毅垂手而立,开口道:“那臣就不打扰陛下处理政事了……” “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沈毅有些诧异。 皇帝低眉,翻开手边的一本文书,低哼道:“因为中书的那些相公们,心里不踏实,有几个至今还觉得朕年轻可欺。” 听到这里,沈毅已经听明白了。 君权固然至高无上,但是皇帝并不是神明,不能全知全能,因此需要宰相辅佐处理政事。 就拿另一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来举例子,汉初时,宰相可以说是一国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度威胁君权,随后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削弱相权。 明时,洪武皇帝也是忌惮相权,因此废了宰相制度,不过因为皇帝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宰相这个职能,在王朝之中天然存在,因此到了明朝中期,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内阁这种变相的宰相制度。 从皇帝即位到洪德六年,整整六年时间里,朝廷基本上都是中书首相杨敬宗杨相一个人说了算,这六年时间里,相权远远的盖过了君权。 这就看皇帝是否强势了。 而强势一些的皇帝,不一定会亲力亲为,但是一定想要乾纲独断,让所有的宰相对自己俯首帖耳。 不过君权与相权之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皇帝,可能需要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一直保持着警惕。 因此,除了开国之君之外,后世的皇帝,大多数是与宰相们或者说士大夫们,分治天下的。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认为这位皇帝就是个雄图壮志的明君,事实上很多皇帝年轻的时候都会争上一争,等人到中年,也就慢慢开始懈怠乃至于摆烂了。 现在皇帝这么辛苦,是因为他要让中书的宰相们知道,他每一封文书都会亲自过目。 不过听到这里,沈毅已经很不想听了。 他也是文官。 可皇帝现在跟他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虽然皇帝说让他不要多想,但是面对这种局面,由不得他不去多想。 任何一个文官听到这句话,可能已经激动的跳起来了。 就已经是事实上的宰相了! 皇帝眯着眼睛打量了一眼沈毅,微笑道:“知道朕最喜欢沈卿什么么?” 皇帝淡淡的说道:“就是又能干,又懂规矩。” 沈毅连忙低头:“臣洗耳恭听。” 皇帝意味深长的说道:“分别是八月,以及十一月。” 陈国与北齐,正面停战已经很久了。 沈老爷拱手道:“淮河水师两次挫败北齐,此乃本朝幸事,臣……恭喜陛下。” 说到这里,皇帝停顿了一下,脸上的笑意收敛,变得严肃了起来。 这位年轻的皇帝陛下,似乎觉得自己话说的有些隐晦,于是不等沈毅回答,他便直接问道:“你麾下那两个武官,可有人能胜任?” 沈毅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默默摇头。 沈毅实话实说:“还请陛下另择人选。” “难得你有这份公心。” 皇帝皱起了眉头,低眉道:“一时半会,朕还真不好选一个合适的人选出来……” 皇帝能说“难得你有公心”这种话,就说明刚才他询问沈毅都指挥使人选,多少带了一些试探的成分在里面。 他亲政的这几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跟朝中的文官 甚至就连经营东南,也只是皇帝的一招“闲手”,除了派出了沈毅这个年轻官员之外,基本上没有再付出其他的政治资源。 正因为即位的时间太短,皇帝手里真正信得过而且堪用的人选并没有太多,尤其是武官。 禁军才是皇帝的本钱,他不可能从禁军之中抽调武将,调去东南做这个都帅。 小皇帝皱着眉头想了许久,最终摇了摇头,无奈的说道:“罢了,现在想不出个究竟,等过了年关之后再说罢。” 因为夜深,皇帝准备留沈毅在宫里过夜,不过沈毅坚持要回家,皇帝陛下只能无奈答应,让高明送他出宫。 沈毅跟在高太监身后,离开了甘露殿。 沈毅忍不住紧了紧身上的袍子。 他走在沈毅前面,并没有回头,一边走路,一边淡淡的问道:“沈学士,孙谨在浙江,差事办的还算好罢?” “办得好就好。” 沈毅笑了笑,没有接话。 毕竟,这些人跟他也不是一个赛道的,平日里见了面,互相客气一下,不至于让对方在背地里对自己插刀子,也就是了。 高太监见沈毅不说话了,便换了个话题,问道:“咱家的那个侄子,现在一切还好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