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6章 32年太久,只争朝夕!
李暮和钱树言正说着话,里面的王教授听到声音,走了出来,看到是两人,连忙把他们请进去。
钱树言坐下后,问道:“有什么意见你尽管提,想去哪儿我去给你沟通。”
他以为李暮是不想去轧钢厂。
“不是。”李暮脸上面色微窘道:“我来是想和王教授说,我想通了,不打算参加这次的生产建设。”
闻言,王教授第一个惊讶道:“不去了,为什么?”
前些天还说一定要去,怎么今天就改了主意。
关键是,怎么跟一机部那边交代。
文教部和国科院,肯定乐得看见这个结果。
可一机部那边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李暮有机会过去,结果突然又说不去。
难免会让人心里有想法。
李暮从听到文教部、一机部和国科院都打了电话的时候,就知道这事情没那么容易结束。
犹豫了下,他从怀里掏出信,解释道:“我不去的原因,是昨天上级领导的秘书给我送来了一封信。”
“他知道了我准备去参加生产建设活动的事,写信来规劝我。”
“我看完信后,才想明白,确实应该把精力放到祖国更需要的事业上来。”
看着他手中的信,钱树言和王教授你看看我,我看看伱,满脸震惊。
他们都没想到,李暮参加生产建设这样的事,竟然能传到日理万机的上级领导耳中。
“嗯,你能想通,这是好事。”钱树言沉默了一下,当即道。
有这封信在,一机部那边也不会有什么话说。
王教授笑道:“院长说得对,你现在又要学习,又要搞研究,精力本来已经不够用,就改精力放到更重要的地方。”
“生产建设活动的事,以后还有机会,不差这一次。
随后两人勉励了李暮一番,就让他离开。
……
来到教室门口。
里面少见的有些吵闹。
刚刚走进去,李暮便看到张凯神神秘秘地跑过来:“李暮,你,我,李建,还有王娅和邵亚楠,我们都在京都宏星轧钢厂!”
离生产建设活动只剩下三天的时间,学校也把名单发了下来。
今天上完课后,他们就会开始提前一天放假,准备前往分配的地方。
那些距离远的同学,说不定要坐大半天的火车才能到达,必须提前出发。
“那你运气不错啊。”李暮笑着看了王娅的方向一眼。
不过这姑娘估计压根就不在意自己被分配到哪里,依旧认真地埋头学习。
“咦,不应该是我们的运气不错吗?”张凯奇怪道。
都被分配到轧钢厂,这是多大的运气。
“等晚点我再和你解释。”李暮笑了笑,没有把自己不去参加的事情说出来。
班上好些同学被分到的位置都有些远,还有被分去修大桥的,此时正抱怨连连。
这时候说他不用去,张凯肯定叫出来。
虽然李暮相信班上同学不会嫉妒,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没必要出这个风头。
“行。”张凯点点头,又道:“对了,咱们放学或去搓一顿怎么样?”
“没问题,我请客。”李暮笑道。
张凯竖了个大拇指:“李哥大气!”
……
下午放学,吃饭的空档,李暮将自己不去参加生产建设的事情说了出来。
几人虽然对他的缺席稍显遗憾,不过也没有太过惊讶。
毕竟以李暮的天赋和能力,分出精力去参加体力劳动,确实有些浪费时间。
邵亚楠不清楚这些李暮暗地里的成就,但看王娅几人都没问,她也没好意思问。
一顿饭在李暮连吃了七盘羊肉中结束。
看到他的饭量,其他四人纷纷调侃,以后坚决不请李暮吃饭,平摊都不行,太能吃了。
……
接下来几天,生产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一批批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名单,被分往各地各单位。
洋溢着青春与朝气,满怀着热血和梦想,踏上建设祖国的征程。
京工院里一下少了很多人,变得安静空旷起来。
放假都经常会坐满的图书馆,更是看不到人影。
但还是有被分得比较近的,偶尔会回学校,向教授请教问题。
张凯和李建也经常回来,去李暮的宿舍,找他发发牢骚,说说在轧钢厂里遇到的人和事。
……
这天周日中午,张凯和李建休息,跑过来跟李暮吐槽:
“这个大练钢铁,把菜刀、锤子,甚至饭锅都拿去炼钢,结果练出来的钢品质根本不达标,根本就是瞎搞嘛!”
张凯穿着一件背心,露出膀子。
李建也差不多,原本干瘦如猴的身体稍稍壮了点。
才干了短短一周,两人身上便多了点工人的样子。
李建跟着道:“我仔细算过,那些炉里练出的钢全是杂质,要是提炼成纯净钢,成本和技术难度会高的惊人,很不划算!”
“会不会是只有你们厂是这样的?”边上的赵参军一边给两人倒了杯水,一边好奇地问道。
李暮也有些奇怪,大练钢铁他在书里看过,倒是不陌生。
但他记得,随着跃进地结束,大炼钢铁也应该结束了才对。
张凯摇着头道:“不不不,我们和分去其他轧钢厂的同学也交流过,他们也一样!”
“这些钢做出来质量不达标,根本不能用于机械设备的制作。”
“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放在仓库里吃灰,要么是重新炼一遍。”
“可无论怎么做,都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本来就比别的国家起步晚,还浪费了这么多资源,唉!”
说到最后,张凯不由叹气不已。
可他也只能发发牢骚,钢铁生产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
李暮心中也清楚这一点,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根本微不足道。
哪怕他在科研上取得再多的成就,也很难阻挡这个大势。
可一想到这么多钢铁都被浪费,他还是忍不住心痛。
李建在一旁跟着叹息:“要是能有办法,既能提高钢的产量,又能保证钢的质量就好了。”
“咱们国家工业起步晚,炼钢现在都还是学习老大哥,发展的平炉炼钢。”
“这种技术是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早就落后于世界,我们拿这种技术生产,怎么可能赶超m帝呢!”
听着两人的牢骚,李暮忽然心中微动。提升国内的工业基础,炼钢不就是最好的方式吗?
老想着发明什么东西,反倒忘了基础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