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后知后觉,这才恍然大悟。
电影已经结束,陆续有人稀稀拉拉的站起,准备离开~
“哗哗哗!”
这时候居然有观众自发的鼓起掌来,接着其他观众也跟着鼓掌,声音愈发大了起来。
大家笑着,一边鼓掌一边看向彼此,为这一刻的共鸣而开心。
然后这种行为又激发了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人鼓掌~
最后一排的三人隐隐有些激动,这里不是首映礼,也没有主创,观众鼓掌完全是自发行为,愈发难得。
这一刻,宁昊心中涌起一股被认可的幸福感。掌声中,人们的情绪得到宣泄——终于碰到一部好电影了。
《疯狂的石头》让他们觉得很另类。
现阶段的喜剧,香港无厘头和屎尿屁是一种,京味嘴贫是另一种。
《石头》则是第三种。
而且他一点也不尬。
很多电影的喜剧桥段都是扮丑式喜剧,演员通过扮丑或者特别夸张的情节从而达到搞笑的目的。
很刻意,而且很多时候你才做个开头,观众已经猜到结尾了。
这年代因为盗版泛滥,大家的阅片量都很惊人的。
一些导演的阅片量可能还比不上资深影迷。
但《石头》就没有这种情况。
他的每个情节都是正常的,只不过用巧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达到了搞笑的目的。
台词也很经典,而且颇具特色。
方言类喜剧其实很小众,但重庆话听上去就是有种莫名其妙的喜感。
观众基本上是笑着看完整部电影的。
这就是喜剧片的魅力所在。
其实,《石头》的题材和形式很适合放到贺岁档,贺岁档,优秀的喜剧就是大杀器,大家图的就是一个乐呵。
后世的《人在囧途》就是走的这个路数,只不过今年有《无极》,陈诗人这时候还是电影界的神,《石头》碰上他绝对讨不了好。
……
石家庄一家电影院
同样是开场后,一个带着帽子口罩的人才姗姗入场,坐在最后一排的隐蔽角落。
来人是陆钏。
为了避免被认出来,他不仅在炎热的七月戴上了帽子口罩,还专门跑到偏僻的石家庄来,找了一家非热门地区的非热门影院。
同样是几条线索交汇之处,陆钏不自觉的坐直身体。
“…嗯,有点东西……”
看到周围观众的反应,陆钏心底泛起一丝羡慕。
他自己就是搞电影的,和普通的观众看到的东西又不一样。
多线叙事在这个时候还真是稀罕玩意,连电影人都没怎么见过,更别说普通观众了。
难怪观众反应这么好。
不过宁昊的胆子也真是大,敢这么玩。
多线叙事这种风格看似故事巧妙,但其实很考验导演功力,拍的不好就会让人感觉故事散乱。
而且,弄不好观众会不买账。
别以为好电影观众就一定买账,《肖申克的救赎》是好电影吧,当年照样票房不咋的。
他的《可可西里》也是……
对宁昊,陆钏很是羡慕,《石头》就是妥妥的炫技,炫技就是装逼,搞艺术的哪有不喜欢装逼的。
他与宁昊是认识的。
早年间,宁昊也是拍文艺片的。
拍完了就带着自己的片子满世界参展,他与宁昊就是这么认识的。
转眼间这么多年过去,宁昊都开始拍商业片了,他还在文艺片领域打转。
想到这里,陆钏不仅又想起昨晚王中磊给他打的电话。
约吃饭,拉拢的意味很明显。
陆钏没有马上答应,颇有点过去你对我待搭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的意思。
以前,陆钏和张辰都是华谊的拉拢对象,后来张辰的《鲨滩》破亿,陆钏又与他交恶,华谊就逐渐疏远了陆钏。
现在华谊要演员没演员,要导演没导演,又重新拉拢起陆钏来。
……
京城,同样一家电影院中,同样的装束,同样的角落,徐可看着电影很是感慨。
“老了老了,真是老了……”
“电影还能这么拍?”
“现在的年轻导演真是会玩~”
宁昊这人,徐可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但第一次看他的电影就如此惊艳。
剧本巧妙也就算了,演员选的也恰到好处。
谢小萌,四眼,道哥,这些小配角他是从哪找来的?
每个角色都演的很好,徐可第一次觉得大陆也是人才济济。
张国利他知道,但没什么交集,冯小钢还是前两天首映礼上才认识的,唯一算比较熟悉的是吴镇宇。
但吴镇宇也一改以往自己的戏路,在这部戏里演了一名香港来的杀手,徐可从没想过靠演黑帮大佬出名的吴镇宇演起喜剧片来也这么出彩。
说起来,还是导演厉害。
是导演将这么一批优秀的人聚在一起。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