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来的人是下乡知青——王爱云,也是刚来的,昨天才到的康庄农场。
王爱云下乡到了高密东锅框,期间,熟识并嫁给了“转业”军人吴亮。
十多年来,她在东锅框吴家养育了四个孩子:长子吴伯海,次子吴伯涛,长女吴绿衣,次女吴青衣。
这次他们夫妇来农场就业,原计划只带俩孩子。可临行前夜,四个孩子为了谁跟爹娘、谁跟奶奶吴老太的问题起了争执,在老家打了个天翻地覆。
无奈,夫妻俩只好“踢里踏拉”地,一堆儿女全都一齐带来了。
祖籍青岛的王爱云一家也挤在最后面这趟房,住在最东头的两间屋里,与蔡晓家中间隔了五个户。
通过王爱云的嘴,蔡晓知道了最早来的是个叫刘若雍的男知青一家。
刘若雍原籍威海,下乡那年,他被分配到了高密后窎庄。七年前,妻子孙悦欣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一个叫刘孙栋,另一个叫刘孙梁。现在,他们一家住在中间那趟房儿的最东头儿那两间屋里。
还有一户儿,住在王爱云家隔壁,是来自菏泽的男知青——章俊沉。他娶了高密前窝洛的苗淼,二人育有一子章凯旋。
蔡晓向王爱云借了扫帚和笤帚,把两间屋子仔细地打扫了一遍,又找出文龙的一件旧衣裳,撕巴撕巴当了抹布,把门窗上的玻璃都擦得锃明瓦亮的。等出去转悠了一圈儿的唤弟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把被褥床单啥的都铺平整了。
还没到吃午饭的时间,文龙就带着瓦匠用具啥的赶回来了。
蔡晓一看:不错!竟然还知道带上扫帚和笤帚,这下儿她也就放了心。
“铃铃铃……”
前边儿,技术员柳清扬提到的午饭铃声果然响了。
跑得满头是汗的唤弟不知从哪儿钻出来,嘴里激动地嚷嚷着:“娘!快听——电铃……真好听!比咱庄上‘当当’的大笨钟‘脆声’多了!”
蔡晓抓过闺女,拿毛巾给她擦擦脸,笑眯眯地说:“走!咱都上食堂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好吃的——”
“噢——吃饭喽——”唤弟听了娘的话,又一溜烟儿,头前儿跑了。
文龙夫妇拿上大饭钵和搪瓷缸子,并肩去了农场的大伙房。
宽阔的食堂里已经有二十多个人了,有的正在就餐,有的还在排队。
蔡晓和文龙站到队伍后面,耐心等待着……
只听耳边南腔北调的嘈杂声不绝入耳:“师傅,我要一份烧土豆、一份白菜炖粉条儿,再给来四个大馒头……”
“给俺六个肉包子……再来两头蒜儿……”
“半斤油条!”
……
终于轮到蔡晓了,她探头儿看了看:午饭还挺丰盛的:主菜有五六样,佐菜有两三种,饭有油条、包子和馒头。
“娘!俺要吃香油果子1,还要吃肉包子……”唤弟一下子钻到了蔡晓的前面,双手攀住售饭的宽大窗台,踮起脚尖儿,抻着头,使劲儿向里看。
蔡晓身后的文龙赶紧上前道:“师傅,四两油条果子,两个肉包子,再给三个大饽饽,菜嘛——晓儿,你想吃啥?”
“就吃烧土豆和咸菜丝吧!”蔡晓暗自琢磨:也不知农场的饭菜贵不贵,希望跟娘说的一样儿实惠才好。
“中!师傅,俺们就要这些儿……”文龙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贰圆的绿票子递给窗口售饭的胖师傅。
“食堂有规定,不能收钱,拿粮票和菜票来!”胖师傅似乎有点儿不高兴,他面无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