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帷幕缓缓落下,金黄的稻谷已被收割完毕,田野上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袁绍站在高地上,眺望着这片富饶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目睹军队在连年征战中逐渐恢复元气,粮草储备充足,战马肥壮,士兵们士气高昂。袁绍深知,时机已成熟,便下定决心,在次年春季挥师南下,讨伐曹操。 自董卓、袁术、公孙瓒、吕布等势力相继败亡,整个中国版图几乎尽入袁绍集团之手。人们原本以为,天下大势已定,战火将熄,尤其是远离黄河流域的南方,更是期待着久违的太平日子。 在东汉时期,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的人口仅有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在这片相对安定的土地上,人口和经济规模正在悄然接近北方。袁绍的出奔,虽然引发了内战,但战火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南方得以保持相对宁静。 如今,袁绍的决定无疑打破了这份宁静。 他目光如炬,望着南方的天空,心中谋划着如何一举击败曹操,统一天下。而在这片即将被战火波及的土地上,人们的心情愈发沉重,期待着这场风暴能早日过去,还他们一个安宁祥和的家园。 他转向身边的谋士郭图,沉声说道:“郭公,局势动荡,我袁绍虽有意一统天下,但如今形势逼人,不得不作出一些安排。” 郭图恭敬地回答:“主公高瞻远瞩,此举必定能稳定局势。请问主公有何打算?” 袁绍叹了口气,道:“我决定让外甥高干留守并州,他性格稳重,足以稳定当地局势。次子袁熙素有勇谋,让他担任幽州刺史,镇守幽州,以防公孙度乘虚而入。” 郭图点头赞同:“主公英明,袁熙公子确实堪当此任。那么冀州方面,主公有何安排?” 袁绍眼神坚定,说道:“三子袁尚年轻气盛,但颇具才智。我让他与审配、逢纪一同留守冀州,确保后方稳定。审配、逢纪两位将军忠诚可靠,有他们辅佐袁尚,我无忧也。” 郭图拱手道:“主公安排得当,属下即刻去传令。” 袁绍摆手示意郭图离去,然后转向帐外,望着远方,心中暗自祈祷:“愿此番安排,能助我袁家渡过难关,一统天下。” 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黑山军首领张燕率领的部队仍在太行山区活跃,使得并州的局势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在幽州东部盘踞,其势力范围甚至扩展到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对幽州和青州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样的局势,袁绍不得不有所取舍。他安排了自己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留守并州,以稳定当地局势。次子袁熙担任幽州刺史,负责镇守幽州,防范公孙度的势力。三子袁尚则与审配、逢纪一同留守冀州,确保后方稳定。 在青州,长子袁谭成功驱逐了公孙度的势力,稳定了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随后,他率领青州军西进,与袁绍会合,共同进攻兖州。因此,袁绍此次进攻曹操的兵力,主要来自冀州和青州,以及部分幽州军。遗憾的是,并州军因形势所迫,未能参与此次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虽未能动员全部兵力,但他对曹操的重视以及对战局的周密部署,足以体现其作为一名统帅的智慧和胆识。 袁绍的军事部署,不仅仅是对战场的策略安排,更是其集团内部政治动向和各派势力消长的缩影。 在这场南征曹操的战役中,袁绍的四位潜在继承人——袁谭、袁熙、袁尚、高干的态度各异,透露出各自的政治野心和地位考量。 袁谭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那坚毅的面庞。此刻,他正与一位谋士对坐,商讨南征曹操之事。 袁谭目光如炬,对谋士说道:“先生,自父亲去世以来,我虽被过继给袁基,但心中始终不忘家族使命。如今曹操势力日益壮大,若不早日将其击败,我袁家何以立足?我欲借此战,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之辈,夺回长子继承权,重振家族声威。” 谋士沉吟片刻,答道:“公子胸怀大志,令人敬佩。然而,曹操并非易与之敌。如今他占据中原,民心所向,且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公子若要南征,务必做好充分准备,方可一举成功。” 袁谭点头赞同:“先生所言极是。我已暗中联络各地豪强,筹集兵马,同时选拔了一批忠诚勇敢的将领。但在战术上,我尚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指教。” 谋士问道:“公子有何疑问?” 袁谭道:“曹操擅长用兵,尤其是奇袭战术。我欲在南征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其圈套,同时寻找破敌良机?” 谋士思索片刻,道:“公子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强斥候侦查,了解曹操军队动向;二是采取分兵之计,虚实结合,使曹操难以判断我军主力所在;三是利用地形优势,设伏诱敌,争取一举击溃曹操主力。” 袁谭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喜悦:“先生果然高明!我这就按照您的建议,调整战术部署。此次南征,我定要击败曹操,为我袁家再立新功!”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谋士起身拱手:“公子英明神武,此次南征必能马到功成。在下愿为公子效力,共创辉煌!” 袁熙和袁尚,这两位袁绍的儿子,态度则显得模棱两可。袁尚作为袁绍最宠爱的儿子,袁熙则相对不被看重。他们深知,在这场战争中,即使立下战功,他们的地位也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提升,而一旦犯错,却可能遭受严重的打击。因此,他们选择以袁绍的意志为转移,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保持着一种观望的态度,以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 至于高干,作为袁绍的外甥,他的态度最为消极。或许是因为他并不像袁绍的亲生儿子那样,对继承权有着直接的期待,又或许是他对自己的地位有着更为现实的考量。 袁谭,如今已年过三旬,他的大半生都在河南的烽火与尘埃中度过。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都了如指掌,对征战兖州和豫州的策略与地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经验丰富,战功赫赫,是袁绍麾下不可多得的将才。 而袁尚,年仅弱冠,他的成长轨迹与袁谭截然不同。在河北的温床中长大,他深受袁绍身边的河北幕僚的影响,对于河南的风土人情相对陌生。他的世界更多地局限于袁绍的庇护之下,对于河南的战场,他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实际的作战经验。 在这个关键时刻,袁绍的家庭又迎来了新的成员——小儿子袁买。对于袁谭、袁尚以及其他兄弟来说,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并不是什么喜讯。在他们眼中,这个新添的弟弟无疑会分散袁绍的宠爱,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各自的继承权和地位。 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比起远征曹操的战事,家中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家务事似乎更加让他们牵肠挂肚。袁谭、袁尚以及其他兄弟的心思,不可避免地被这些家庭纷争所牵绊,他们在思考如何在这场家庭权力的游戏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抗曹操的战斗中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袁绍的南征计划,无疑受到了来自家族内部的微妙影响。 高干站在并州的城墙上,眺望着远方,他的脸上没有即将迎来战事的紧张,反而是一种超然的平静。 “近日袁公频繁调动兵马,似有南下攻打曹操之意。我虽战场经验丰富,但与袁绍关系疏远,此战于我而言,实难抉择。” 一旁的副将说道:“将军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然而袁绍诸子皆非善类。将军若积极参与,即便立下赫赫战功,恐怕也会成为众矢之的,反遭嫉恨。” “嗯,我所虑亦在此。况我祖籍兖州陈留,一旦战事爆发,家乡必成主战场。我实不忍见家乡生灵涂炭。” “将军既有此顾虑,何不借口防守张燕,在并州按兵不动?如此一来,既可保持中立,又可观察局势,待时机成熟再作决断。” “当是如此。我以防守张燕为由,暂且观望。袁绍与曹操之战,无论胜败,我皆可保持实力,静待时机。” “将军英明。如今局势未明,保持中立实为上策。待天下有变,将军再展雄图,必能一鸣惊人。” 自此,高干在并州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成为一方中立势力。喜欢汉末:从交州开始制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汉末:从交州开始制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