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49章 别浮上来
李府。
内宅,堂屋。
李孜省见张峦愣住了,笑了笑道:“李裕私下里已找人过来通过信了,估计腊月前,他就会致仕还乡,这已算是陛下对他的特别优待,毕竟他在吏部尚书任上也没做出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来瞻,你不知道这件事吗?”
张峦断然摇头道:“不知,而且到现在我也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一边说,他一边在心底琢磨。
李裕是没有为非作歹,但他纵容你,或者说是纵容陛下卖官鬻爵,而你也投桃报李,把那些歹事和承担骂名的事全给干了,反倒保全了李裕?
“那你认为,应该由谁接替李裕呢?”
李孜省一脸认真地问道。
张峦皱了皱眉,小声嘀咕:“今天不是来喝酒的吗?这吏部尚书由谁来当,莫非我还有过问的资格?”
李孜省笑道:“我知道,吏部右侍郎徐时雍跟你是姻亲,还是通过你,他才能顺利从南京调来京师,并成功跻身侍郎之位。可他的资历尚浅,无法胜任吏部尚书之职,哪怕是你举荐他,也过不了廷议这一关。”
张峦颔首道:“是啊,他当吏部右侍郎也没几天,当个左侍郎或还行,当尚书嘛……唉!再等等吧。”
“哦?你认为他能胜任左侍郎之职吗?”
李孜省问道。
张峦一听急了,赶紧道:“李尚书,我不明白你话里的意思……你怎突然跟我说这个?我都说了,这事我压根儿就不知情,你跟我说这些也没用啊。”
“来瞻,你是不知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李孜省感慨道,“眼下陛下也就是没问你,要是未来某一天陛下问了,让你推荐个人选出来……你会举荐谁?”
“哎呀,到时候再说吧。”
张峦显得很不耐烦,且得过且过。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理由。
没发生的事,你居然让我做假设?
不好意思,就算皇帝真的征召我进宫,问询我由谁来当吏部尚书合适,我也肯定是先问过儿子的意见,看看延龄他怎么说。
你李孜省在先皇时就因为插手吏部考免之事,已为世人所诟病,咋的,你还想再安排下一个吏部尚书的人选,并借此继续控制大明朝廷的用人?
我张某人也是讲原则的好不好?
抱歉,这事我一定不能让你得逞!
李孜省笑道:“你就别推诿了……事情早晚会发生,或许就是这几天。吏部尚书李裕,自个儿都不想干了,如果下一任的人选合适,那大明吏治将会逐渐恢复清明,对陛下名声的积累,以及未来朝堂的平稳过渡,都是很有帮助的。
“若来瞻你举荐得宜,会在陛下以及文武百官心目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峦盯着李孜省看了几眼,这才慢悠悠地道:“所以……你有合适人选要推荐给我吗?”
“是啊。我确实有上佳的人选,这个人能力极为出色,还曾出任过吏部天官,却清贫自守,在士林中素有贤名,举荐他你绝对不会亏。”
李孜省一副很自信的神色,迎面却碰到张峦怀疑的目光,不由苦笑不得,摇头道:“来瞻,你不会以为我又要安排自己人上位,进而控制官员升迁吧?我先问你,你知道我跟耿裕之间的恩怨纠葛吗?”
“耿裕?南京礼部尚书么?”
张峦一脸好奇地问道。
他心想,我能记住有这么号人就算不错了,哪里知道他跟你之间有什么纠葛?也得有人告诉我不是?
李孜省笑道:“陛下之前已下旨,调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在南京,吏部尚书并不是最高的职务,往上依次是礼部、兵部……换而言之,这个耿裕已经是南京所有文官的头脑了,在留都已经算是升无可升。”
“这我倒是知道一点,徐时雍曾跟我讲了许多南京官场的见闻,就连你说的这个耿裕耿好问,也是从他口里得知的。”张峦点头道。
“耿裕乃南京刑部尚书耿九畴之子,他自己也曾官至吏部尚书,却为先皇厌弃,后来他与万安结怨,万安便登门来求我,说让我配合他,把耿裕调出京城,加上先皇也有更迭他的意思,我便驱使控制的言官争相上疏攻讦……如此一来,旁人都说我排挤忠良,以至于耿裕无法得到其应有的职位。”
李孜省耐心解释道。
张峦却有不同的见解,摇头道:“既是先皇所厌憎,调他出京,已算是相对好的处置了,况且调任的还是南京礼部尚书,也没亏待他啊。”
李孜省笑道:“在你看来,或许只是调个职位罢了,毕竟都是朝中正二品大员,但一般人却认为,我这是想把持朝中用人之事,故意找借口将耿裕赶走罢了。你看,我所做之事,不过是顺着先皇之意,却全成了我的过错……做权臣有时候也难啊。”
张峦认同道:“这倒是,你都成先皇专用的背锅人了……不过,事情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现在那个耿裕怎样了?”
“来瞻,旁人都认为,我曾帮过你,你现在又帮我,若是吏部尚书出现变更,你肯定会推荐跟我相熟之人。”
李孜省笑眯眯地道,“但……若你直接推荐我的仇人耿裕上位,肯定会让人大跌眼镜,世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这样一来,你的名声啥的不都有了吗?”
“可是,我……跟耿裕又不熟,连面都没见过,更不知他真实为人如何,只这么听旁人传上几句就推荐他?也未免太过草率了吧!”
张峦眉头紧锁,显得不太情愿地说道。
李孜省却道:“要的就是你跟他不熟……若是你凭借跟他熟稔就举荐其上位,旁人或还会觉得你是私相授受,反倒不利于你名声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