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古籍货币 > 第27章 深度解析汉半两

第27章 深度解析汉半两(1 / 1)

引言 汉半两是西汉前期通行的圆形方孔铸币,基于圜钱(圆形圆孔钱)改造而成。它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榆荚半两:汉高祖时减重“秦半两”铸行的小型半两,体轻肉薄,状如榆荚。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八铢半两:吕后当政时期因钱轻物贵而改铸,重八铢,是汉半两中规格最大的一种。其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制作也较整齐。但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 四铢半两:汉文帝时改铸,简称“四铢钱”,是汉半两中使用最长的一种,共流通40年。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文景时期铸钱致富最突出的有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 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期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吕后时期铸行过八铢半两和五分钱。汉文帝时铸行四铢半两。景帝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 汉半两最终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被五铢钱替代。汉半两在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兰州等地汉墓和窖藏中多有出土,青海民乐、宁夏中卫、新疆奇台等地也有出土,说明西汉前期汉半两在甘、宁、青、新西北地区流通范围较广。 以下是一首七律赞《汉半两:历史的见证与经济的印记》 《赞汉半两》 半两钱文岁月长,方圆形制载沧桑。 秦亡汉继仍沿用,币改铢分各有章。 榆荚轻盈通市井,八铢厚重显端庄。 四铢规范传千古,见证兴衰经济昌。 首联“半两钱文岁月长,方圆形制载沧桑”,描绘了汉半两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圆形方孔的形制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 颔联“秦亡汉继仍沿用,币改铢分各有章”,指出秦朝灭亡后汉朝继续使用半两钱,并且在铢数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状况。 颈联“榆荚轻盈通市井,八铢厚重显端庄”,分别描述了榆荚半两的轻盈小巧,在市井中流通的情景,以及八铢半两相对厚重,展现出的端庄形态,体现出不同类型汉半两的独特之处。 尾联“四铢规范传千古,见证兴衰经济昌”,强调四铢半两的规范标准,它长久地流传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也见证了西汉时期经济的兴衰起伏与繁荣昌盛,突出了汉半两的历史价值和经济意义。 这首七律通过对汉半两的历史演变、形制特点以及经济意义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对汉半两这一历史货币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喜好对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和建议。 以下是一篇关于“深度解析汉半两”的文章: 《汉半两:历史的见证与经济的印记》 汉半两,作为西汉前期通行的圆形方孔铸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汉半两是在秦朝半两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朝统一六国后,将半两钱推广到全国,成为最早的统一货币。然而,秦末汉初,社会动荡,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货币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汉初,政府财政困难,刘邦下令民间可私铸半两钱,这导致了币制的混乱。民间所铸的半两钱既小且劣,轻重不一,有的甚至轻到一铢以下,因其形如榆荚,被称为“榆荚半两”。这种钱穿孔极大,钱文“半两”制作粗劣,法定重量仅为三铢(约 2.1 克),但实际上民间私铸的很多钱都远远达不到这个重量。 吕后当政时期,鉴于钱轻物贵,对货币进行了改革。她于高后二年(公元前 186 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较为明显,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在 2.8 - 3.2 厘米,重 4.8 - 5.5 克,是汉半两中规格最大的一种。不过,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吕后不得不停铸八铢半两,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 2.4 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 175 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这也是汉半两中使用最长的一种,共流通 40 年。其直径为 2.4 - 2.6 厘米,重 2.2 - 2.8 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在文景时期,铸钱致富的现象较为突出,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他们所铸的钱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 汉半两在形制和字体等方面与秦半两存在一定的区别。秦半两相对粗放原始,钱体厚实但不圆,边缘铸口茬多不磨平,穿孔不方者亦属常见,字体洒脱,用小篆书写,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后期还出现“连山两”。而汉半两则相对秀气精致,钱体平整成圆,字体规正。例如,榆荚半两的钱文“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长,笔法随意,字形方中透圆,“两”字多为“双人两”和“连山两”;八铢半两笔划直角方折,字形结构疏朗,钱文平坦,字口极浅,“半”字写法有多种,“两”字有“长人两”、“短人两”等形态。 从地域分布来看,汉半两在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兰州等地汉墓和窖藏中多有出土。1952 年,甘肃陇西县出土一具汉半两钱石范,这是汉代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铸钱的遗物。此外,青海民乐、宁夏中卫、新疆奇台等地也有出土,说明西汉前期汉半两在甘、宁、青、新西北地区流通范围较广。 汉半两的发展演变,反映了西汉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化。汉初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私铸现象泛滥,农民弃税、起义等,给国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到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 144 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再图改革币制。元狩五年(前 118 年)铸五铢钱后,半两钱遂正式废罢,结束了其在历史舞台上的使命。 总之,汉半两作为西汉时期的重要货币,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其种类多样,特征鲜明,对研究西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用不同词牌名来赞《汉半两:历史的见证与经济的印记》的内容: 《沁园春·汉半两》 古币沧桑,汉半两存,岁月留痕。忆秦钱制式,传承有继;铢分币改,见证风云。榆荚轻盈,八铢厚重,四铢千秋载世勋。兴衰事,看经济印记,史载纷纭。 钱文方孔传神,载历史、光芒耀古今。叹流通市井,民生百态;权衡价值,文化深根。币制维新,千秋功过,岁月长河记忆真。探寻处,赞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水调歌头·汉半两》 汉半两钱古,岁月载沧桑。圆形方孔,形制独特蕴华章。曾历铢分币改,见证兴衰荣辱,经济有兴亡。榆荚轻盈舞,八铢显端庄。 四铢传,千秋颂,史流芳。钱文印记,历史深处话辉煌。遍览世间百态,穿越时空隧道,文化永弘扬。宝物今犹在,璀璨放光芒。 《满江红·汉半两》 汉半两辉,千秋载、沧桑岁月。观古币、圆形方孔,史痕真切。榆荚轻盈通市巷,八铢厚重呈高洁。四铢传、经济印其中,声名烈。 铢分改,兴衰阅;钱文灿,光芒烨。看文明瑰宝,永留奇绝。见证风云多变幻,历经世事犹雄阔。赞辉煌、文化绽奇葩,情怀热。 以下是对这些词牌名作品的诠释: 《沁园春·汉半两》:这首词描绘了汉半两这一古币的历史沧桑和重要意义。它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货币的改革以及经济的兴衰。汉半两的存在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过去的纷繁复杂。 《水调歌头·汉半两》:该词强调了汉半两的岁月沉淀和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与记忆。通过汉半两,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百态和经济状况。 《满江红·汉半两》:此词突出了汉半两的光辉历史和重要地位。它经历了铢分的变化和兴衰的起伏,却始终闪耀着光芒。汉半两所代表的文化在岁月中传承,成为了令人赞叹的瑰宝。 待续喜欢古籍货币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古籍货币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你好,房东大人 约战成为第一始源精灵 不要带上我,我要看戏 HP星辰闪耀 斗罗2:唐舞桐她姐靠凶名成神 综影视:美貌路人甲是万人迷 全职法师:开局八奇技,下山无敌 四合院:从捡破烂,到时代传奇 四合院之重回开始的时候 穿越修真界运气好亿点点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