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听出来了皇帝想导引的方向,萧大亨说道:“陛下,若要再从这商税入手,只怕就难了。难在吏部、都察院。”
陈荐和朱国祚都看着他。朱常洛再次点头赞同:“萧督政所言极是。就算上下都心知肚明这一块是远比赋役大得多的财源,却不那么容易稽核征缴。赋役毕竟有鱼鳞图册、黄册为依据,工商呢?如今不过是坐店征一些,市舶钞关这些商贸繁华之地设卡征一些。”
哪怕是在朱常洛十分了解的后世,这一部分仍旧是难题。
更别提如今这种主管部门缺失、会计规范缺失、信息沟通迟缓、管理手段落后的时代。
互相遮掩、做假账、贿赂地方官吏逃税……能想到的方法太多了。
所以萧大亨说难在吏部,难在都察院。
朱翊钧派出矿监税使,从盯着私矿开始到触及地方税收征缴,不就闹得“天怒人怨”?
没法子,根本没有规范的收税依据,再加上各地税监私欲膨胀,那不就倚仗皇帝撑腰直接给数字让地方交?
太粗暴了。
对此,朱常洛说道:“不能因为难就不做,这件事,总要去做的。如若不然,始终只让小民担赋役之重,士绅大户虽需厉行优免,但工商之利却大有手段遮掩避税。既享赋役优免,又得工商之利,这不公道。君臣不若议一议,这方面该怎么办。朕先说,官绅没了优免不是目的,国民都能比以前过得好、各有发家上进之途,朝廷财计也宽裕,这才是目的。”
至此,他算是把应该除了优免这一点明白说了出来,但又说并非想逮着士绅大户薅羊毛。
皇帝要达到的目的太难了,众臣不免面面相觑。
优免都没了,还要让官绅觉得比以前好,那怎么可能?
朱常洛见他们个个沉默不语,也不以为意。
即便是有心为国为民的贤臣,囿于时代见识,也不见得能具备足够的格局和魄力提出好法子来。
这里面牵涉到的问题太多,绝不只是什么鼓励工商又厉行商税那么简单。
朱常洛自己也没有一定生效的周全法子,但正如他所说,这件事总要去做。
纯粹农业创造财富的效率毕竟有天板,国家想扩大财源必须从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入手。
“都不说,那就朕来说。”朱常洛这才让刘若愚翻开那屏风,“民间不好稽核征缴,那就从官办来征缴。地方士绅若说这是与民争利,那就不如加入官办。总之朕说了,国还是以武力为基础的。因时而变的道理,行之四海而皆准。朕说国民都能比以前过得好,也只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那样的事,圣人也办不到,毕竟总有人不愿变,总有人不明白应该因时而变的道理。”
一个个地看过去,朱常洛肃然说道:“只不过你们都需谨记,百姓归心,国家就稳固,君臣才能继续分享权位名利。百官之中不明白这个道理,因家而忘国的,那就同样不合时宜。朕意即决,百官若愿从,士绅若愿变,那就一切都好,朕自会为大明再开新天。如若不然,那自是再动兵戈,让士绅明白国的底色是武力。”
大家心里听得震荡,眼睛却看着那屏风。
皇帝今天说得够实在了,君臣就是共治天下的。皇位皇权的底色就是武力,是血红的。
当然,那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寻常状态下,应该是有一个妥善的机制,大家既能被赋税供养,又能让国民归心,觉得朝廷行的是善政。
如今那屏风上,就是皇帝给出的答案。
大家先留意到的,是仅次于皇帝的那个位置。
还有与一房四院并列的,另外多出来的三个位置。
又有几列触及地方,却直通中枢的官衙。
还有一些听着陌生,但望文生义能让他们猜测出意思的官衙和官职。
“朕来详细剖解。”朱常洛首先指着那个仅次于他的位置,“以大明之辽阔,不可只是仰仗皇帝圣明。民政是社稷根本,将来要有个真正专管民政的实权宰相。”
叶向高和朱国祚都紧紧盯着那个位置,看着那个位置底下庞大的执政院。施、执,一字之别,含义截然不同。
这就是皇帝说的君臣共治吗?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