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

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1 / 1)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同行则损失一人,一人出行则得到朋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易经则曰:三人行则损一人。 条件相同,结果却不同,为什么? 因为心态不同。 我们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虚心学人之所长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往往人多则相疑,且观点也是见仁见智,不尽相同,那么三人同行则必有一人被伤害。好比王安石变法,朝堂之上有支持的,有中立的,也有反对的。结果反对者一派大多被贬谪外放。 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动物,独自一人出门在外,不仅感到孤独,而且势单力薄,反而更容易交到朋友。 苏轼也是新法的反对派。司马光去职离京这一年,苏轼也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他主要针对的,还是青苗法。 青苗法,早在唐朝中后叶就已经有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与唐朝略有不同,试图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 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能实现吗? 民以食为天,米面粮食向来是国家战略物资。缺粮或粮价高,都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需要国家出台制度,囤积粮食且调控粮价。 宋朝的应对措施是设置常平仓: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也就是说,丰年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老百姓的余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时则适量降低米价放售米粮,以平抑物价,赈济百姓。 王安石认为旧有的常平制度过于呆板,于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些许调整。他将常平仓、广惠仓等国家粮仓的储备粮食折算为本钱,然后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放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 这么做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试图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达成目的的关键是,通过国家放贷来替代民间高利贷,将利钱收归国有。 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当时,有些地方政府已在探索通过有息贷款救济百姓,以防止高利贷盘剥并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也曾亲自实践过,效果非常不错。 但当他在全国推行青苗法时,在实际执行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首先,利息并不低,最高可达三四分,而且不能随借随还。 其次,当放贷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和政绩考评指标时,地方官吏就会以权力强行放贷,让本无需要的老百姓也要借贷,以增加业绩。 光以上两条,青苗法就变成了地方政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相比起来,民间借贷是自愿行为,可随借随还,还不了还能拖欠一些时日,比起青苗法反而更有优势。 苏轼不仅上书直陈新法弊病,还利用所长写诗反映问题。他的组诗《山村五绝》,就集中反映了新法实施后对农村造成的危害。其中一首七绝就描述了青苗法的危害: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手持竹杖藜草裹饭匆匆赶路,借贷来的青苗钱转手就已花光。农村的孩子们大半到城市游荡,他们学会了城市的语言,却荒废了农耕生产。 论官位,苏轼在当朝宰相王安石面前,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还远远不够看。但苏轼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宋朝最顶流的文艺明星。在当时,他写的诗词恐怕比周杰伦的歌还要流行,绝对风靡大街小巷,以致家喻户晓。 苏轼如果只上几个奏折,给皇帝写几个内参,王安石只是微微一笑,未必会放在心上。但苏轼的诗,相当于顶流网红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阅读量破千万的帖子,这影响就闹大了。 王安石出离愤怒,于是安排御史上书弹劾苏轼。苏轼自请外放,被授予杭州通判。这对苏轼来说,应该属于提拔重用。 通判的全称是“通判州事”,相当于副知州,且有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权力。苏轼在杭州三年,配合杭州知州,为杭州人民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为杭州治理水旱蝗灾,开挖六井解决老百姓饮水难问题等等,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妥妥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在这里,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思绪纵横天地人间,创作了令“余词尽废”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在密州两年,捕蝗救灾,惩治盗贼,登台求雨,尤其他举全州之力抢救弃婴的举动,充满人道主义色彩,成为千古美谈。 密州本是贫困山区,加上连年饥荒,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忍痛把嗷嗷待哺的婴儿丢弃道旁。苏轼一边开仓放粮解百姓燃眉之急,一边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救灾,他自己则与百姓同甘共苦,经常采摘野菜果腹。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一次,他到密州城下挖野菜时,在杂草丛中捡到了一个弃婴。他把孩子抱回府中抚养,同时下令州府官员悉数“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短短几天时间就收养了四十多名被丢弃的孩子。后来,苏轼把这些孩子送给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并按月补贴六斗粟米,“所活亦数千人”。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人道救助行动。 很快,苏知州与民同苦吃野菜、救济弃婴爱民如子的事迹传遍全城。州里的富豪乡绅被感动,纷纷拿出钱粮救济灾民。 苏轼曾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在密州时,通过自己的勤政爱民赢得了许多地位卑微的朋友。十年之后的公元1085年,苏轼改知登州途经密州时,当年那些被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纷纷赶来州衙,拜谢当年的救命恩人。 当时场面,一定非常感人! 公元1075年秋,密州大旱,苏轼率众到常山祈雨,归来时在黄茅岗射猎习武,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该词一改宋词偎红倚翠、簸弄风月之艳科色彩,慷慨激昂,气象恢弘,成为豪放词的开山之作。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跟着姓名学国学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你好,房东大人 约战成为第一始源精灵 不要带上我,我要看戏 HP星辰闪耀 斗罗2:唐舞桐她姐靠凶名成神 综影视:美貌路人甲是万人迷 全职法师:开局八奇技,下山无敌 四合院:从捡破烂,到时代传奇 四合院之重回开始的时候 穿越修真界运气好亿点点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