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京城,暗流涌动。一场针对教育改革的大规模攻势正在秘密酝酿。 "先生,您看这个。"王子明将一叠密报呈给叶知秧。这些天,各种不寻常的消息接连传来: 江南世族暗中串联,准备联名上书; 西北军镇突然调动兵马,意图不明; 边境传来异动,似有人在挑动部族情绪。 "果然来了。"叶知秧神色凝重。她早就预料到,守旧势力会寻找时机发起总攻。这次灾害虽然得到控制,却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正说着,萧远珩匆匆赶来:"周家的周元瑾联合几位重臣,要在明天的朝会上正式提案,叫停教育改革。" "理由呢?" "说是这次救灾暴露出新式教育的弊端。说什么'轻农重商''蔑视礼法''动摇根本'......" 叶知秧冷笑:"倒是挑了个好时机。灾后百姓困苦,正是人心浮动之际。" 这时,林月笙也来了。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看清了形势:"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他们不只是要否定教育改革,更是要否定整个新政。" "不错。"叶知秧说,"这些年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他们一直在等机会,现在终于按捺不住了。"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叶知秧胸有成竹,"让我们看看,到底是谁的准备更充分。" 第二天的朝会果然暗潮汹涌。周元瑾带头宣读弹劾奏章,列举了教育改革的"种种弊端": "轻视经典,动摇国本;" "男女同校,有违礼制;" "工商之学,误人子弟;" "异族入学,留患无穷......" 他说得义正词严,台下不少大臣频频点头。但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臣有本奏。" 说话的是一位年轻官员,正是明德堂第一批毕业生。他从袖中取出一份详细的报告。 "诸位说教育改革轻视经典,那请看这份统计:新学制下,学子们对经典的理解比从前更深入。因为我们不只教他们背诵,更教他们思考和运用。" 他接着展示了更多数据: 新科出身的官员,政绩普遍优异; 男女同校的学堂,不但没有乱象,反而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工商之学的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赈灾负担; 异族学生的加入,化解了边疆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最重要的是,"他掷地有声地说,"这次救灾的成效,正是教育改革的最好证明。如果没有这些年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各地学堂的协作网络,灾情绝不会控制得这么快!" 这番话引起了共鸣。更多的官员站出来作证:有的讲述亲身经历,有的展示具体数据,有的分享实地调查。 正说着,忽然又有紧急奏报送到:原来西北军镇的调动,是为了支援灾区;边境的异动,是部族首领主动请缨,要派人协助救灾。 周元瑾的脸色变得难看。显然,他低估了教育改革的影响力。那些被他们认为"误人子弟"的新式教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社会。 但守旧派还有后手。一位老臣站出来,说教育改革"用度浩大,耗费国力"。 这时,户部的一位年轻官员拿出了详细的财务报告:"请诸位看看这些数字。教育投入看似增加,但带来的收益远超支出。就拿这次救灾来说,正是因为有了防灾预案和及时行动,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守旧派的攻势一次次被化解。但最后,周元瑾使出了杀手锏:他声称掌握了明德堂"勾结异族,意图不轨"的证据。 殿内一片哗然。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意外的证人出现了:北疆最大部落的首领亲自带着证物入宫,揭露了周家在边境挑拨离间的阴谋。 "这些年,"这位首领说,"就是明德堂的教育让我们明白了和平共处的道理。谁在真心帮助我们,谁在挑拨离间,我们分得清楚。" 至此,守旧派的攻势彻底失败。但叶知秧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她对林月笙说:"这次他们失败了,但一定还会有下次。关键是要未雨绸缪。" 林月笙点头:"我明白。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让教育的根基更稳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叶知秧欣慰地看着这个成熟的君主:"没错。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灵活的策略。" 当晚,明德堂灯火通明。师生们正在总结这次风波的经验,思考如何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发展。 "这次的危机,"叶知秧对大家说,"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全面检视改革的成果,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她特别强调:"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才实学,为了让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任何风浪都不足为惧。" 窗外,又开始下雪了。雪花轻轻落在明德堂的匾额上,映照着烛光,显得格外明亮。 风波过后,教育改革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得到了更多支持。因为这场危机恰恰证明了:新式教育培养的不只是读书人,更是能够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人才。 "这才是最好的答复。"叶知秧望着纷飞的雪花说,"让事实说话,让成果证明,这就是教育最有力的辩护。"喜欢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