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沉,登州府城里一片阒寂。唯留几许灯火,照亮诉衷肠的信封。 赵无咎奋笔疾书中。 “……祖母、阿爷、娘亲安好,家中弄璋瓦否?吾在洛京一切顺遂,吃饱穿暖,日瞰肉饭,时进春蔬。于国子学求学,幸得名师提点,治《尚书》,略通经义……” 隐去常常和戒尺亲密接触的悲惨遭遇,以及出使扶余的一些事情,赵无咎只是将自己在洛京的生活做了一番简述,然后便写好了这封家书。 因为已有数月未曾向家中寄信了,所以一回到大周境内,正好有登州府城内的驿传可用,他想着干脆在返回洛京前就寄一封信回东山县。 翌日一大早,也没有盘桓歇息几日,这支刚刚从扶余回来的队伍就重新上路。 因为登州府的刺史曾是郭老夫子的门生,所以他专门为其师长备好了舒适的车马,郭老夫子只需要乘着马车徐徐而行。 而赵无咎则乘着黑色巨马,在驿道上纵马飞驰。在车队抵达永济渠之前,他要提前赶到那里为郭老夫子定好搭乘的船只。 只要能上船,那么他们就不需要再走陆路,而只需从永济渠一路乘船行至洛水,然后在天津桥附近下船,就能踏上洛京的土地。 走水路无疑更快捷,也更加舒适。不过,因为团队规模有些大,不可能像赵无咎之前去洛京时那样搭乘一艘进鲜船即可,必须得单独包下一艘漕船。 入冬之后,永济渠虽然还未冰封,但是漕船数量也相对少了许多。 所以,想要包船,必须得让人提前预定才行。 这支队伍之中,老的老(郭老夫子),小的小(高仙芝),剩下的则大多是些携带大包小包东西的扶余使者。 像薛承誉那样的轻薄公子,或许在塞外行军时的确很靠谱,可回到大周境内,郭老夫子实在不放心把他放出去。于是,这件事就这样落到了赵无咎头上。 他骑乘着由旺财变作的黑色巨马,身侧跟着一头斑斓猛虎来福,飞也似地一路从登州府赶路向了永济渠。而且,他们不用避讳山岭和河水阻隔,逢山翻山,遇水过水,比郭老夫子他们的车队提前了足足两日,半天工夫不到就看到了永济渠旁载重的整齐固堤树林。 当然,赵无咎也不可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这趟急行军似地赶路之前,他就利用【调禽聚兽】这项神通,再加上从登州城里药铺买的一些药材,调制出了一批混杂了“真龙遗蜕”的大补药丸。 直线距离一百多里的道路,他不仅给旺财和来福各吃了一颗药丸,还给前者准备了一坛子高粱浊酒解渴、祛乏,为后者半路捉了只野猪填肚子。所以,当一人、一马、一虎抵达永济渠旁的一座漕河枢纽小镇时,皆是神完气足,有的是精、气、神。 这座小镇名为燕子津,临河而建,两岸完全被鳞次栉比的商铺、工坊与大小码头填塞。 行船至此,因为水位的变化,所以无论大船小舟都要“盘坝”——也就是将船从低水位的河水里,用犍牛骡马拉动绞盘,将其拉上堤坝,然后重新装船之后,再滑入高水位的河水之中。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衍生出了大量依靠出卖苦力而谋生的漕工,这座小镇由各地漕工们聚集而形成的。 当然,盘坝毕竟也有风险,有的时候缆绳崩断、牛马蹄子打滑,都可能导致漕船从堤坝上倾覆下来,轻则损毁船舶,重则伤人性命。 就在昨夜,这里就出了一次事故。两座盘坝的绞盘同时崩碎,导致两艘漕船直接从高高的堤坝上滚落下来,船舶撞到地上倾覆破碎成一团。 不过,这似乎并未造成多大影响。仍旧各色尺寸的骡牛车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团成一个个小旋涡。入冬之后还只穿短褂褐衣服的力夫们一拥而上,在船主的呼喊声中,为其卸下各自的货物,再往船上扛去或者吊去。甲板上的船工们跑来跑去,一边挨着漕吏的呵斥,一边操弄船舷、放下跨板,还不忘跟旁边的船只抛去几声脏话。 看似满眼混乱不堪,可就在这一片狼藉嘈杂中,却依旧蕴藏着某种秩序。 这种规律看似缥缈,却切切实实地驱动着事情运转,不知多少个类似燕子津的地方,宛如一枚枚零件,确保了大周这个庞大巨人的血脉贯通。 赵无咎骑在马背上看了一会儿,很快就有一队荷刀执剑的差役跑了过来,将其团团围住。其中有些人手上还拎着捕网,有人携带着弓箭。 不过,说是差役,可这些人不是地方县衙部门里的差役。他们身上穿着也不是赵无咎在东山县穿过的、差役们那种统一袍服。他们穿什么的都有,只是外面套了件统一的褐布号坎。 他们是津丁或者桥丁。 按大周官制,本来凡津济、船鲈、渠梁、沟地、渔捕、漕运、碾皑(水力石磨)之事,皆归于水部(司川、司水)管理。水部有一个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只是,后来由于诸事繁杂,朝廷又敷设了一个都水监,下辖舟楫、河渠两署。都水监没有监正,而只是遇到事情,由凤台遴选两名使者,特事特命。事情办完,就卸去使者之职务。 至于说,像燕子津这样的河道要津,朝廷会设置一名津令负责管理。 津令为正九品上,另有津丞二人,官职为从九品下。除此之外,每个要津的吏员则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一人,典事三人,津吏五人。 这还没完,这些官吏还要管理三十多个津(桥)丁,以及八、九名匠作。 朝廷虽然对诸津令的设置官职很低,至少比地方郡县要低个两三个级别,但是一套班子安排的人手却是很多。 甚至,有些稍大一点的要津,津令管着的人比一些下县的县令老爷都多。 由此便不难看出,诸津令是大周官场之中,一个典型的位卑权重的官职。而且要知道,除了官员之外,吏员和那些丁匠是没有俸禄的——想要招募这四五十口子人为其效力,都要倚靠诸津令自掏腰包——靠九品官的职田和俸禄,那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办法,朝廷等于是没有明说,但却默许了津令自己想办法来养活手下。喜欢大周门阀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周门阀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