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又常常将西方人统称为拂菻或者大秦。
“我大唐继中国正统,为天朝上国。即便是最强大的大食,人口也不到大唐的一半,且远远比不上圣人治下的大唐繁荣。”
李瑄说得是实话。
虽然阿拉伯帝国面积更广袤,也善于征战,打得西方抱头鼠窜,但人口实打实的只有大唐一半。
手工业、农业,也差甚远。
封建时代,人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
所谓的拜占庭、阿拉伯、法兰克,也和中国一样,有众多朝代。
但中国在千年以后,还是中国。而这些国家,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
“这样的话,夺回被大食侵占的昭武旧地,朕之大唐必威震西方。”
听李瑄的话,李隆基心中得到宽慰,又豪情万丈地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这样吧!”
“圣人乃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必能如此。”
李瑄见自己画大饼有效,将能用的赞誉都用上。
接着,李隆基问李瑄排兵布阵之法,李瑄说出后世成吉思汗的骑兵战术,让李隆基耳目一新。
又问《孙子》《吴子》,李瑄对答如流。
此时,李隆基认为李瑄是他的霍去病。
可以帮他完成赫赫武功。
“如果要完成这些功绩,一定得是七郎这样的臣子辅佐。”
李隆基爱戴李瑄更甚,正色言道:“朕欲封你为丰安军副使,你可愿意?”
之前他爱惜李瑄的文采,不想让李瑄去边疆。
在了解这些见闻后,他准备大力培养李瑄。
“臣……愿意,臣必以死报效,不让胡人踏入大唐一步。”
李瑄没有丝毫犹豫,起身向李隆基谢恩。
丰安军,朔方节度使下的一个军事重镇。
被李隆基钦点的副使,如果能立下军功,更容易被李隆基注意,晋升轻而易举。
李瑄也知道,现在是大唐覆灭突厥汗国的关键时刻,正是立功的最佳时机。
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机会。
“我知道朝野对我任用胡人为上将,颇有非议。七郎将从军,如何看待呢?”
李隆基让李瑄起身后,又问李瑄一个问题。
其实在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不可动摇的答案。
那就是李隆基认为胡人不像汉臣,在朝堂盘根错节,更容易驾驭。
作为政变起家的皇帝,他不放心一个士族出身的汉将,掌控重兵。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养子,最起码李隆基现在绝对信任他。
但是李隆基忽略一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李瑄心知肚明,但不能去忤逆李隆基,于是缓缓说道:“臣听闻上古圣君武丁连板筑奴隶都可以任用,所以得到傅说这样的圣哲,辅佐中兴。君王用将相是君王的事,臣子尽忠职守即可。其他的事,就不用多操心了。”
“七郎知我心意!正如我用牛仙客一样,都说牛仙客才疏学浅,但牛仙客几年宰相,国泰民安,现在牛仙客已故,谁又能说不是呢?”
李隆基对李瑄的回答满意,抚掌微笑。
这一刻,李瑄眼中闪过复杂。
犹记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的英明。
与宰相姚崇君臣交心,约法十章。
将宰相宋璟的话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生。
将宰相裴耀卿的表文随身自带,提示自己爱护百姓。
因为宰相苏颋的葬礼,放弃游乐。
被宰相韩休追谏,日益消瘦,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被宰相张九龄犯颜直谏,面红耳赤,依然追忆“九龄风度”。
开元盛世,绝非偶然。
然而当年的勤奋节俭,早已陷入温柔乡之内,陷入好大喜功之中,不能自拔。
李瑄明知道李隆基有的事情是错的,却不敢多说。
历史上的张九龄和天宝年间的一桩桩大事为李瑄验证许多,知道哪些言论触碰不得。
他只能在心中制定自己的计划,步步为营。
按理说这个时候,李瑄该要告退。
但李隆基却吩咐高力士,将珍馐美酒送到沉香亭,他要宴请李瑄。
平时宰相和三品的官吏,才有这样的待遇,这是对李瑄莫大恩宠。
宴上,李瑄总是称赞李隆基是圣君,虽然李隆基笑骂李瑄“能说会道”、“过于粉饰”,但心里很是高兴。
……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