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暗中之流(1 / 1)

长安城的清晨,天空初露鱼肚白,街道上商贾的吆喝声渐起,整座城池开始从沉睡中苏醒。然而在这片繁华的背后,一股暗潮正在悄然涌动,犹如一头潜伏的野兽,随时准备露出獠牙。 承天宫内,武则天正端坐于御书案前,手中翻阅着昨夜递来的各类奏折。她眉宇微蹙,目光中透出一丝深思。昨日薛怀义从边疆传来的捷报无疑让整个朝廷为之一振,但她知道,这只不过是表面的平静,真正的危机并未解除。 上官婉儿立于一旁,默默地观察着武则天的神情,心中亦充满忧虑。她轻声道:“娘娘,边疆的战事虽已告捷,但京中这些权贵蠢蠢欲动,恐怕不容忽视。狄大人昨夜又递来密报,说郑氏似乎仍在暗中联络江南余党。” 武则天微微颔首,放下手中的奏折,冷冷地说道:“郑氏的胆子果然不小,先前对他们的警告显然未能让他们清醒。既然他们执迷不悟,那朕也不必再给他们留情面。” 上官婉儿闻言,微微拱手道:“娘娘,狄大人已经开始行动,是否需要臣配合,彻查郑氏的底细?” 武则天目光一沉,缓缓说道:“婉儿,此事不能掉以轻心,郑氏在朝中关系盘根错节,他们的背后恐怕还有更多势力。你去联系狄仁杰,务必从各个角落深入挖掘,把所有勾结外敌、图谋不轨之人一网打尽。” 上官婉儿领命而去,武则天目光再次转向窗外。此时殿外的宫灯仍在微微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深宫中的无尽故事。她心中明白,欲保大唐江山稳固,必须不惜代价将所有隐患根除。郑氏的叛乱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威胁在于那些隐藏得更深的势力。 与此同时,在长安城东南的郑府之中,一场密谋正在悄悄展开。郑氏家主郑昌满面愁容地坐在书房内,几位心腹家将和门客围坐在他的周围。烛火闪动间,郑昌低声说道:“诸位,如今朝廷已经开始对我郑家产生怀疑,我们再不做出行动,只怕迟早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坐在他左侧的一位中年男子皱眉道:“家主,可是现在朝廷防范严密,狄仁杰更是派人暗中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落入他们的圈套。” 郑昌冷笑一声:“狄仁杰的确棘手,但我们也不是全无办法。我已经联络了一些江南余党,他们愿意协助我们对抗朝廷,只要我们能稳住这段时间,等边疆再有变动,我们便可趁机起事。” 另一名白发老者却显得忧心忡忡:“家主,江南余党的确可以利用,但他们的实力远不及朝廷,我们此举若不成,只怕会落得万劫不复。” 郑昌眯起眼睛,目光中露出一丝狠辣:“事到如今,已无退路。只要能推翻武则天,哪怕冒再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况且,我们还有朝中不少同盟,只要行动得当,未必没有胜算。” 屋内的气氛一时变得格外凝重,众人彼此对视,最终纷纷点头同意。郑昌心中暗自庆幸,他知道,这场博弈已经开始,若能抓住时机,他们便有机会翻盘,重新掌控权力。 而在另一边的大理寺内,狄仁杰正紧张地筹备着对郑氏的行动。他的书案上摊开着各类线索,几位心腹捕快在他面前报告着调查进展。 “狄大人,郑氏与江南余党之间的联系已经查明,他们暗中输送银两,以资助江南的叛乱分子。我们还发现,郑府近日来往的人中有几名江湖人士,疑似与吐蕃有勾连。” 狄仁杰点点头,面色凝重:“果然如此,郑氏的野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立刻加派人手,加强对郑氏的监视,尤其是他们府中的重要人物,一旦发现可疑迹象,立即采取行动。” 捕快们领命退下,狄仁杰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朝阳。他深知,这次行动若稍有不慎,不仅可能打草惊蛇,还会引发更大的动乱。但为了大唐的安定,他义无反顾。 边疆之地,薛怀义与李君羡率领的大军依旧在追剿吐蕃的残余势力。山林之间,残雪未融,寒风凛冽,士兵们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行进。薛怀义骑在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将士们,吐蕃残部已被我们逼入绝境,务必小心,不可给他们任何可乘之机。”薛怀义高声说道。 李君羡策马上前,拱手道:“将军,前方山谷地势险要,若敌军在此设伏,我军恐有不测。末将建议,派遣探子先行查探,以免中伏。” 薛怀义点了点头:“君羡所言有理,即刻派出探子查探前方,一旦发现敌情,立刻回报。” 随着薛怀义的命令,几名精锐探子迅速策马前行,消失在山谷的浓雾之中。李君羡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眉宇间透出一丝忧虑:“将军,末将总觉得这次敌人似乎有备而来,尤其是他们的撤退显得过于迅速,似乎是想将我们引入某个陷阱。” 薛怀义冷静地点头,沉声道:“你我都要小心,这些吐蕃人狡猾多端,任何可能的陷阱都不能掉以轻心。但只要我们步步为营,绝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探子们在山谷中穿行,四周静谧得有些异常。忽然,一阵低沉的号角声从远处传来,紧接着,是整齐的脚步声。探子们面色一变,立刻意识到敌军就在不远处埋伏。 “快回去报告!”为首的探子低声命令道,然而话音未落,箭矢破空而来,瞬间贯穿了他的肩膀。他强忍剧痛,将信号箭射向空中,随后便倒在了地上。 营地中的薛怀义远远看到信号箭,脸色顿时变得凝重:“敌袭!所有人准备迎敌!” 大军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士兵们持盾列阵,骑兵集结在两翼,弓弩手则占据高地,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军。李君羡策马奔向薛怀义,面露担忧:“将军,看来我们果然中了敌人的圈套,这些吐蕃人早有预谋!” 薛怀义目光冰冷,冷静地说道:“既然敌人想将我们引入圈套,那我们就将计就计,让他们付出代价。传令下去,所有弓弩手准备,以防敌军突袭。同时,派人绕到山谷两侧,查明敌军的具体位置。” 山谷的雾气渐渐散去,隐约可见敌军的旗帜在远处晃动。薛怀义心中暗自盘算,这些吐蕃残部显然是想以地形之利将他们围困在山谷之中。但他并未显露任何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安排士兵们各就各位。 “敌军以为他们可以借助地势困住我们,但只要我们稳扎稳打,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薛怀义沉声说道。 李君羡也从容地回道:“将军英明。敌人虽然狡猾,但我军纪律严明,必能克敌制胜。” 不久之后,敌军的号角声再次响起,震耳欲聋,山谷中回荡着沉重的回声。数百名吐蕃士兵从山谷两侧如潮水般蜂拥而出,步伐整齐而迅猛,试图对大唐军队形成包围之势。这些士兵显然早有准备,手持长矛与盾牌,身上披挂着简易的铁甲,眼神中透着决绝之意。随着他们的逼近,战鼓声也随之加剧,仿佛给整个战场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弓弩手们在薛怀义的指挥下迅速反应,士兵们排成两列,弓弦拉满,箭矢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随着薛怀义一声令下,密集的箭雨如同暴风骤雨般倾泻而下,发出刺耳的破空声,仿佛一片黑云迅速遮住了敌军的头顶。吐蕃士兵几乎没有任何躲避的机会,箭雨瞬间射穿了前排士兵的盾牌和铠甲,惨叫声不绝于耳。敌军的攻势在这猛烈的打击下被迫停滞,原本迅速逼近的队伍开始变得混乱不堪。弓弩手们不断地射出第二轮、第三轮箭雨,密集的箭矢交织成一张巨网,将敌军的阵型彻底撕裂,使得他们难以继续推进。 “全军压上,不要让他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薛怀义果断下令,声音洪亮而坚定。骑兵们接到命令后立刻调转马头,迅速集结成一条冲锋线,战马嘶鸣声此起彼伏,铁蹄踏碎地面,激起大片尘土。战旗迎风招展,骑兵们身披铠甲,手中长枪闪着寒光,如同一道无坚不摧的洪流,向敌军阵地猛然冲去。 大唐骑兵的冲锋迅猛而凌厉,敌军猝不及防,前排的士兵被战马撞飞,盾牌与长矛在碰撞中发出沉闷的声响。战场上瞬间爆发出一片混乱,刀光剑影交错,鲜血四溅。骑兵们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和战刀,直接冲入敌军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战马的冲击力将敌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骑兵们趁势而入,将敌军阵线切割成数段。 敌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在大唐骑兵的冲击下明显节节败退,许多士兵在慌乱中被战马踩踏,惨叫声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山谷瞬间成为一片血腥的修罗场。薛怀义目光如炬,他知道,必须趁此机会一鼓作气,彻底击溃敌军,不给他们重新集结的机会。 战斗中,李君羡身先士卒,他身披银甲,手持长刀,骑马冲入敌阵,如同一道银色的闪电。他的长刀挥舞间斩落数名敌将,刀锋所至,敌军无不惊惧退缩。他的勇猛与无畏极大地鼓舞了身边的士兵们,将士们看着李君羡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不败的战神,纷纷高声呐喊,跟随他的步伐向前冲锋。大唐士兵在李君羡的带领下士气大振,每一次的进攻都充满了力量,将敌军的防线逐步逼退。 山谷中,刀光剑影交织,鲜血在地面上汇聚成涓涓细流,染红了山谷中的碎石与枯草。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连山谷的峭壁都在颤抖。双方在狭窄的地形中展开殊死较量,战斗的激烈程度远超以往,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伴随着鲜血的流淌。李君羡的目光如炬,盯着敌军的阵型变化,他知道必须一鼓作气,彻底击溃敌军,才能保全大军的安全。 李君羡策马冲杀,不断变换位置,以扰乱敌军的阵型。他看到敌军的指挥官正在后方调度,便毫不犹豫地率领一队精锐直取敌军指挥部。敌军显然没想到大唐军队会如此果断,指挥官尚未反应过来,便被李君羡一刀斩于马下。这一举动彻底击溃了敌军的士气,原本还在顽抗的敌军士兵纷纷开始溃逃,大唐将士趁势追击,将敌军彻底逐出山谷。 在激战的最前线,薛怀义一马当先,策马奔腾,长枪在手,指挥若定。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显得尤为突出,战袍迎风招展,宛如一面移动的旗帜,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他一边挥动长枪击退敌军,一边迅速观察四周战局的变化,将敌军的弱点尽收眼底。薛怀义的每一个指令都清晰而有力,他不断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将所有的力量集中于一点,企图一举突破敌军最后的防线。敌军士兵在他的冲击下纷纷溃退,无不感到恐惧。薛怀义的眼神如炬,目标坚定,他知道,此刻是击溃敌军的关键时刻,决不能有丝毫退缩。他的勇气和果断感染了周围的将士,所有人都随着他的号令,义无反顾地向前冲锋。喜欢大唐女皇:凤临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唐女皇:凤临天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肉鸽修仙,从成为玩家开始无敌 视频通古代各朝老祖宗都疯狂了 1秒1骷髅,我在高考开启亡灵天灾! 密谋造反二十年,皇帝以为我在摆烂 修神之九阳情缘 问情[NPH修仙] 开局女帝做正宫 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 绑定神豪系统后,假名媛不装了 我靠切切切当上太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