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关键是,太后始终认为,她没有给过贤王兵权,王府的兵力也不过只有先皇赐的两百侍卫,贤王再不得了,他又能翻了天不成?自古以来,谋逆之人,必有兵力支持,贤王如今二十六,连王妃都还没有定下人选,哪有人支持他。京城的兵权在太后自己手上,各地的分散兵力并未确切地掌握在某一个人手里,只有北方和梁国激战的陆家一族,陆家是武将世家,主事人陆老将军如今五十岁,却还携全家镇守北方,世代忠臣,不太可能参与谋逆。再得民心又如何,贤王也不可能在没有军队支持的情况下谋逆,太后记得阳州府一带,只有零散几个军营,因为阳州府本身不是边境地区,镇守的军营很少,且都是杂兵,不足为惧。然而,不仅太后没料到阳州府有人豢养私兵,贤王也没料到。他此行不是为别的而来,正是为了名声和凌一而来。凌一是个人才,即便她是女子,也掩盖不了此人的才能,金稻米、农学手册、纺织机、肥皂,任何一样都关乎民生,其中涉及的学识,是贤王此生闻所未闻,他断定,此人的学识远不止这些,若能为他所用,他才有可能斗得过太后。可要如何接近凌一,如何将其招揽至自己麾下,这是一个大问题。贤王的门客中没有女子,他能想到招揽一个女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娶了她,就能理所应当地占有该女子,以及她的财富和才华。可看凌一那表情,贤王知道,此女性子刚烈,恐怕如小皇帝那般直接,会招致她的厌恶与反抗,只会适得其反,故,他得用怀柔政策引诱此女。别忘了,他除了是贤王,更是京城四大才子中最俊美的那个,他就不信,能有女人不喜欢他的脸。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凌一总会时不时“偶遇”贤王。不论是她去鹿鸣涧谈生意的路上,还是在救济棚发放粮食,十次有八次能碰见贤王。江源县旱情持续几个月,如今除了朝廷的施粥棚,民间也有自发的救济棚,林漾和凌一在她们的店铺外也支起了一间救济棚,限定每家每户必须由女子来领救济的饼子,按户籍人口分,女人自己那一张饼子,须得当场吃了再把剩下的拿走。只有女人能来领,这是为了保证在有的家庭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女人不是第一个被舍弃的,因为要保证家里有女人活着,才能在凌一的店铺外领到救济粮。而让她们当场吃掉自己那一份,是为了保证食物至少能吃到肚子里,不会领回去就被抢了。孟晚宁得知后,觉得此举很不错,于是效仿,虽然招来不少质疑和反对,甚至衙门里的衙役和官吏都反对,她也坚决要这么做。贤王听后,带头出言夸奖孟晚宁,随后提出想当面奖赏提出此方法的人。其他官员听后,立马拍起了马屁,随后回自己县,也开始有样学样。第257章 接济这些人甭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效果确实拿出来了,赈灾的粮食也从贤王的赈灾队伍里拿出来,好歹缓解了一点灾情。不过,仅仅是一点,持续半年的干旱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大地干裂,到了冬日也不见好转。大燕是农耕大国,靠天吃饭,地里长不出吃的,人和动物都没法活。贤王一天到晚想办法在凌一这儿刷好感也没用,老天不会看凌一的脸色下雨。其实,众人不知道的是,朝廷给的赈灾粮,到了灾情严重的地区,早就经过了三波瓜分。第一波是朝廷拨赈灾粮的数量,其中就已经有大臣中饱私囊贪了一些,紧接着由贤王带领运送到各地,过了他的手又贪了一些,最后粮食交给各地官府,官府再分发赈灾粮给百姓,这一步中,各地的官府也会昧下一部分。所以,最后能落到百姓手上的赈灾粮实在是少得可怜。江源县算赈灾粮多的,因为在孟晚宁这一步上,她没有昧下粮食,她把贤王那边已经克扣过的全部用于赈灾,甚至严防死守不准衙门的衙役偷拿。尽管孟晚宁已经尽心尽力了,但衙役是人,他们便有人有的一切缺点,总会偷拿,毕竟,孟晚宁是发号施令的人,她管的不是一群训练有素、坚定忠诚的兵,而是衙门花低价钱甚至是无偿招来的衙役,衙役有的是为衙门发的一点点工钱,有的是来服杂役的,能指望这些人有多少良心?法不责众,在这时候格外无力,孟晚宁本以为贤王的到来,会让灾情缓解,没想到令她失望的是,贤王到来,反倒让她看见了各地县令竟然如此大胆,肥得流油,她主张共同抗旱的时候,这些县令、乡绅、富商闷不吭声,现在贤王一来,一个个拿来讨好贤王的金银珠宝跟不要钱似的,桌上的山珍海味比旱灾前还要丰盛。孟晚宁已经尽力在压制本地的富商、地主发灾难财,严格把控粮价,但旱灾带来的饥荒,粮食减产,那些大地主和富商手里的粮就是救命的东西,她们翻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钱卖,总有人买。甚至,到了目前,官府和赈灾粮不够了,还得找这些人买粮食。原先在孟晚宁面前哭穷的人,到了贤王面前,一个比一个谄媚,贤王提议要从粮商手中买粮,然后用于赈灾,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积极。孟晚宁沉默了,她在这样的沉默中,积累了无限的不甘。这些人看不起她,趋炎附势,她只是一介县令,如何能比王爷高贵。她所想要达到的天下太平,光看这些人的嘴脸,她就知道不可能达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