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许多典故,对典故的理解也是我们把握全词的钥匙,下面请大家结合书上的注释,用简短的话分别概括一下这五个典故。】 未央宫。 猪猪陛下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书读少了,他怎么就看不出五个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想当年,金戈铁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 底下众臣也反应过来了,狼居胥山诶!匈奴圣地。谁在那里封禅了?卫青一向沉静的目光几欲冒火,那是属于将者的奔腾战意。 都封禅了,那还能仓皇北顾? 恰好听了一耳朵的刘彻:…… 省得在这儿糟他的心。 浔阳。 另一边,刘宋。 “来人,笔墨伺候。” 【接下来,请大家再次细读文本,看一看,辛弃疾在描写这五个典故时,各用到了哪些词语,你从中又读出他的何种情感态度呢?】 孙权战术性后仰,底下的一群人精秒懂,纷纷做起了“阅读理解”,不着痕迹地恭维:“言‘英雄’又说‘风流’,那辛弃疾对主公仰慕非凡呐!” 刘宋。 “将此信封存,送往浔阳陶先生处。” 唐朝。 “元嘉,当是用刘义隆之事,‘草草’、‘仓皇北顾’,可见不屑;‘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当指那北魏的拓跋焘。这词……” 北宋。 汴京。 这里,大家可以关注到“英雄”、“风流”这两个词。英雄豪杰、风流功业,这说明,辛弃疾对孙权是无限敬仰的。 楚棠边说边将全词出示在水镜上,众人还未来得及看完,反应迅捷的李白当场喝彩:“好!写得好!” 李白颔首,既欣喜于读到佳篇,亦欣喜于朋友间的心意相通他接着道:“那‘不尽长江滚滚流’之句应是化用自你的《登高》,只他明言‘千古兴亡’,其中忧思,更显阔大深沉了。”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也垂下了眼,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窥见了词中沉重的暗涌,此时竟是已经有些不忍听了。 江东。 “这首《南乡子》气魄宏大,意气显豁,亦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曹魏。 这下连曹丕都沉默了,爹,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说的也许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综合来看,江山千古,却再也无法找到如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尚在,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早就随着无情的岁月一起流逝,再不复存。这里似乎有些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蕴含了深深的时光之叹。 之前实习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不下三个人背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了,背得还挺顺口是吧?更有甚者背完《念奴娇》的标题就开始“千古江山……”e苏辛知道你们这么会嫁接吗?】 众人纷纷忍俊不禁,本来听着心情还有些沉重,没想到来了这么一出,不少人震惊之后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欧阳修和梅尧臣作为文坛前辈,又是此次科考的主考官,见过天下士子,偶尔亦会在国子监设讲,是做惯了师长 “简直是……荒唐。” 被迫嫁接的苏、辛本人都气笑了:“风流对风流,他们背诵的时候没觉得不对劲吗?” 永遇乐、声声慢3 公元208年,孙权将政治中心移至京口,京口自此成为东吴重镇。也是在这个地方,孙权与刘备达成结盟,于赤壁挫败曹操的锋芒,阻挡了曹军南下的步伐,取得赤壁之战最终胜利,最后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东吴的立场来看,这一战赢得实在是漂亮。】 “曹贼不义,天下人人得而诸之,某不过是为天下人谋罢了,哪值得这样记颂?” 【从前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怀古,不过是为伤今,今昔对比间,更易挑起伤怀。孙权是东吴首领,东吴和南宋同属南方政权,他们共同面对着来自北方的强敌。这里,我们将东吴置换成南宋,那曹操的军队可以置换成什么?】 南宋诸人异口同声。水镜下的辛弃疾和陈亮脸色难看,显然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王安石抬手遥望北地,眉头紧锁。变法强宋,终究是败了。但好在,好在现在还为时不晚。他的目光坚定起来,神情慎重地继续看向水镜。 讲解仍在继续。 “混账!” 殿中诸臣脸色同样不好,官家都被异族赶走了,他们这些人的后代,下场能好吗? 宋徽宗一边将宣纸上的花鸟补上一笔,一边摇摇头道:“这后朝皇帝,不够聪明。那金国所求,唯钱财而已,给他不就好了吗?何至再起兵戈?你看北面的辽国,现在不是安平得很么?” 侍立在一旁的宦官童贯谄笑着躬身奉承:“陛下高见,若后朝能汲取陛下十一之智慧,想来也不会沦落到那般局面了。” 童贯大喜:“多谢陛下!听闻苏杭一带字画多有佳篇,陛下若喜欢,奴婢愿为您寻访一二,也是奴婢的荣幸。” 三国。 他气得牙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出兵,把那些异族蛮夷都揍一顿出气。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