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质,任飘蓬。 刘采春眼眶微红,她是一个歌女,跟着戏班子唱一些参军戏,在江淮一带颇受追捧。 她低眉,唱起自己盛极一时的歌:“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大家应该很容易将乐曲的起伏与第三段所述的琵琶女的身世对应上,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拉开了乐曲序幕,“弦弦掩抑声声思”,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她一生的心事。 紧接着弦声转涩,她的情绪忽而低落下来,想到“弟走从军阿姨死”,曾经的亲人好友个个离去,她自己也是“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庭零落,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曾经风华无限的琵琶手,转瞬已经寂寂无名,不由得让她生出无限的“幽愁暗恨”; 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来折线图表示她的情感走向,序幕拉开,对应序曲的基调;妙龄时风光无限,纵情欢畅;“老大”后门庭冷落,寂寂寥寥;独守空闺时愤懑不平,怨叹不公; 唐朝。 从“名属教坊第一部 ”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命运之翻覆真令人无限唏嘘,这些女子为什么不能结局圆满呢?白行简又叹又怜,想起冯梦龙那日交的作业,他忽然灵光一闪: “写什么?”白居易饶有兴趣地问。 “好!妙!”白居易听完连声赞叹,“情致跌宕奇思妙想,倡女而为荣门,更是古之未闻,吾弟大才,快快写来!” 三国。 楚棠曾说,他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他哥继位为界,前期纵马恣意少年郎,一身报国壮志,后期遭到兄弟、侄子监视,惶惶不可终日,这和琵琶女先时被人追捧,后来独守空船黯然神伤有什么区别? 犹自沉浸在优美诗境中的曹丕:?四弟近来可是……病了? 【昔日年轻貌美,而今年长色衰;昔日百般受追捧,今日独守空船;昔日欢乐恣意,今日寂寥悲伤。强烈的今昔对比间,我看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孤独漂泊的弱女子形象,这个弱女子的遭际让诗人叹息不已,竟至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琵琶女为何会让诗人产生这样强烈的共鸣?】 【白居易很贴心,在诗前写了一段小序,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回过去看一下。 还惦记着给苏轼写和诗的韩愈:???我又被贬了?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就是第二年,这是他来江州的第二个年头。剩下的诗里面都有写,就不再赘述,注意一个特殊句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是一个状语后置,正常句式是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大家翻译特殊句式的时候要把它调整成正常语序再翻译哦!】 苏轼很有研究精神:“先前看《故都的秋》之时,便觉后世句法与今截然不同,想必他们都习惯了新文学的句法,所以将古文之句目为特殊吧?” 古代所谓小学,是经学上的一科,包括释音、释义、释形,也是为学的基础。 【看到最后几句。“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之意。”出官就是京官被贬往地方任职;感斯人言是感于斯人言的省略。 水镜上出现了第四段的内容,“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一段读罢,杜甫感慨着:“本为京官,仕途顺达,一夕遭贬,身上又是患病,遥想旧日种种,形势翻覆间岂会无有悲哀之意。” 李白饮下一口酒,包括他在内,水镜中提到的诗人俱是郁郁不得志,哪怕豪如魏武,亦是难以完成统一天下之夙愿,难道传世的代价,便是百般磋磨吗?他难得有几分感伤。 史载,白居易少时苦读,参加科考之后,“十年之间,三科登第,名人重尔,迹升清贵。”仕途比李白杜甫顺畅了不止一点,连中唐大佬韩愈都比不过他。】 韩愈想到这也颇为怨念,他曾经参加了三次进士考试,均是失败,第四次才得以考中;考中进士后,他又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无一例外均未考中,白居易这种三科登第的经历岂止是比他好了一点?,朝堂多了这样一位贤才之士,是国朝之幸。 太极宫。 嬴政和刘彻闻言也是在心里点头,是个有才的。这样有才能的一个人,怎么就被贬了呢?他们和韩愈想到一起了。 白居易:??? 这种私人关系难道也值得探究吗? 李白失笑,后世的有些关注点真是异于常人。 李白吃瓜的笑容凝固在脸上:怎么还能和我扯上关系? 他只是在心里构思了一下,根本来不及写出来就在前几课被剧透了一脸,他还怎么写? 妻子卢氏饶有兴趣地推了推丈夫的肩膀:“夫君,真是因为如此么?” 【李白和王维也没什么交集,按理说,两人同时,又都是当时的顶流,还有共同好友孟浩然,二人又都拜访过玉真公主,明明有一百次交往的机会,偏偏就是没有,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一旁的杜甫忍笑:“似乎确实未见太白兄与王摩诘交游。” 另一边,万万没想到还能cue到自己的王维:…… 王摩诘心细如发,电光火石间想起楚棠之前的言语,忽然有所明悟:文人私交,在后世眼中,不会也是“八卦”中的一类吧? “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住下来还是很容易的。”白居易送上的诗正是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谢灵运于廊亭读到了这首清淡的小诗,一双眼睛越来越亮。即使早已见识到了唐人的手笔,他仍然会一次次为他们的诗作所惊叹: 自孙绰、许询起始,时下盛行玄言之诗,于诗语之间寄托玄理,却形象全无。他自得于自己的诗,以记游发端,摹山川胜景,而后道德穷通之理,可在这首诗的对比下,他诗作结尾续上的玄言是何等相形见绌? 隐居茅山的顾况再次听得这一桩旧事,唇角浮现起几分浅淡的微笑。他素来轻狂,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忍不住出于调侃,直到看得帖上之诗,才识得眼前才俊。他以为白居易诗才已是佳绝,可今日读到《琵琶行》才知晓,当真有人一支笔足矣移人。 连各朝名家都赞叹不已,更不用说天下百姓了。白居易的诗本就通晓平易,“离离原上草”几句更是明白如话,仿佛童谣一般从口中说出,却又蕴含哲理。最重要的是,它短啊!比《琵琶行》短上太多太多了! 【可以说,白居易三科登第,初步证明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又凭绝佳的诗才得到了大佬赏识,可谓是长安的新晋顶流,名满京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和京中相比,浔阳是什么样的呢?“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没有音乐,地方也太潮湿了,湿气重对身体不好,可能白居易就是有点水土不服,所以才病了的吧。 难道就没山歌村笛之类的可以解颐吗?“呕哑嘲哳难为听。”他在浔阳连个解闷的都没有。这里埋了个小心机,照应上了前面的“举酒欲饮无管弦”,也侧面凸显了琵琶女的难得,这样,一整篇都统摄到音乐里了。 这一段也是考试的重点,大家一定要高亮注意哦!尤其是“呕哑嘲哳”四个字,划重点!!!】 学霸的思维高度永远和普通人不在同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