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景转下,是这样几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和有,是一句对偶。无尘杂,就是说没有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所以最后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恰好照应了开头的“尘网”,都是指世俗官场,“自然”,既是指自然环境,又是指顺应本性真、无所扭曲的天性。 【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完美闭环。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终于做回自己了。】 颜延之以为他是想到了当年出仕的旧事心情不乐,当即出言宽慰道:“前事已矣,兄长如今困顿,但如水镜所说,到底做回自己,志节犹存,不像小弟……” 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文人卷入政治风云,死者不计其数,刘裕变节夺权,尤其是好相与的?他真的不希望好友卷入其中,落得个满目苍凉的下场。 他在心里轻叹,兄长虽然归隐,但依然洞达事实,自己此次被外放始安,又何尝不是有性命之危?兄长此番言辞恳切相劝,便是一片拳拳爱惜之心,此中情谊如何不令人感动? 唐朝。 王维也起了些遐思:“我虽对陶潜愧于家中妇子一事不敢苟同,但他归田守拙,不与世同,桃源之想更是令人神往啊!” 王维笑着摇摇头:“如今四海升平河清海晏,正是大展宏图之时,退隐岂是君子所为?我是想以后致仕,也寻一处田园山泽,以近自然,养足天性。” 成都,杜甫草堂。 此时,听罢水镜中的话,他没有立即言语,隔了一会儿,这才轻轻叹道:“所谓做回自己,也不只在一个拙字。”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知识点。在这首诗中,陶渊明的性格可用一个“拙”字概括,“拙”是他的天性,借诗歌的开头几句点出,其后他也选择了“守拙”,即归隐田园。 不知道第几次提到考点了,李世民终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口:“这后辈说的考试,和我们的科考是一般么?” “考试者,选拔人才之用,这一点倒是不必见疑,只是臣原本以为后世是考察作诗,可听水镜说法,似乎考的是解诗,解诗与从政能力有何相关?” 【对诗意有一个基本了解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课文将它与曹操的《短歌行》编在一起,曹操进去,渊明避世,曹操以天下为任,哪怕“老骥伏枥”,亦是“志在千里”,陶渊明却选择归隐田园,该怎样看待他的归隐呢?】 当然他说得在大声楚棠也听不见,她继续cue流程: “荒唐!陶潜是义士,这问题是折辱!” 王维也摇摇头:“虽然不是很认同的他的行为,但陶潜品性自是无可置疑,楚姑娘怎会有此一问?” 很明显,苏轼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这绝对不能忍。他无师自通开启拉踩大法,连带着对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没有好脸色。 刘彻一脸淡定地开始看戏,很明显后世之人对这个陶渊明非常推崇,那么有此一问不过是寻个由头为后面张本,这种话术他当皇帝都用烂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套路。 只能说,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 但“打标签”意味着陷入定势,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显然,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槽多无口。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暴君定势。” “不错,先生不只是隐士,还是征士节士!”反应过来的苏轼开始给偶像正名。 陶渊明执杯的手一顿。 历史!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前面还有西晋和三国,我们就从老板说起。】 等着听后续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 破大防了。 啥也不说了,水镜结束连夜肝! 【最后老板封魏王,都邺城,统领北方;刘备在川蜀;孙权领江东称吴王。虽然这时候汉献帝还是天子,但明显已经成了一个吉祥物,所以实际上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 曹刘孙:???! 曹营帐中一片哗然,难掩面上惊愕,曹操又惊又怒。他本以为自己此次南征也会如往常一样无往不利,然而水镜预言了他的败绩。 然而天下归心的愿望竟然终究是破灭了么? 他想起一个可能性。 夏侯惇不可置信:“司马懿?那个书生?不能吧!黄口小儿也会覆灭我三国?丞相您也太看得起他了!” 曹操与荀攸对视一眼,若当真是这个司马……他垂眸,心中杀意一闪而过。 诸葛亮看着他的样子颇有些自责:“是亮有负主公厚望,未能助主公成就大业。” 他忍不住摇头,想起水镜所说的未来,到底是忧心忡忡。 竟然能摘了他们三家的桃子?也没听说过有这么个牛逼哄哄的人物啊! 刘彻当场冷哼:“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许都。 司马懿心里狠狠一跳,深深拜下:“公子明鉴,臣绝不敢有二心!” 至于听到自己是吉祥物的汉献帝,只能在宫中暗自心酸。 【这个司马家也为歇后语大厦添砖加瓦过,谁不知道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可以说是经典永流传了。】 夏侯惇:“看吧,我就说不可能是司马懿。” 许都。 曹丕心中也几不可察地松了口气,司马懿机敏有谋,深得他心,他确实不希望这样一个人最后竟谋夺了曹魏天下,幸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