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大明新命记 > 第一一四三章 不二

第一一四三章 不二(1 / 1)

第一一四三章 不二 杨振没让他等太久,很快就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若从杨某人的本心来看,平灭清虏,收复辽沈,是我平生之志,眼下辽东战场,我军连战连捷,优势在我,当此之际,正该一鼓作气,东西并进,以竟全功。是以若从本心,杨某绝难同意与清虏握手言和。” “正是此理!” 面对杨振的这一番话,沈迅的神色十分难得地激动了起来。 显而易见,这个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反对与清虏议和。 然而,杨振却不会照顾他的情绪。 这一次,他注定要白激动了。 正当他摩拳擦掌,兴奋不已的时候,突然又听到杨振说出了另一番话: “但是,杨某不过一介武夫,得蒙圣上和朝堂内外诸公之信重,数年之间将杨某擢升至如今高位,杨某所思所行又岂能任性,岂能因私而废公?与虏议和之事,乃国家大政,杨某之本心不足挂齿,一切皆当以圣上与朝堂内外诸公决策为准绳!” “这——” 原以为找到了有力支持的沈迅,闻言瞬间愣在当场。 目瞪口呆片刻,他才说道: “与虏议和之事,确属国家大政,但是都督身为左都督、征东将军、金海伯,且又利害相关,难道不应该站出来说句话,反对此事吗?” 沈迅说完这些,目视杨振,等了片刻,见杨振无动于衷,于是继续说道: “都督久在辽东,当知道清虏豺狼心性,畏威而不怀德,一旦议和事成,朝廷从辽东撤军,清虏获得喘息之机,假以时日,再度壮大,如之奈何?!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岂可不慎?” 沈迅说的,杨振当然都懂。 但他心中已有计划,当下自然不为所动。 只是他也不想对方把自己当傻子一样看,当然也不想再听对方“苦口婆心”劝自己了。 于是沉吟了片刻,开口问道: “敢问沈大人,关于议和之事,你对我说的这些话,是你自己想说的,还是转述陈本兵或者圣上的?” 听到杨振的问题,沈迅想说些什么,但张了张嘴,最后没说出口。 过了一会儿,他叹口气,神色落寞的说道: “没错,这些都是沈某人自己的想法,与陈本兵和圣上无关。沈某在圣上跟前原也说不上什么话,自然不可能有圣上口谕。 “不过,此次沈某之所以亲自前过海,来面见都督,也的确是受了陈本兵私下所托——” 沈迅说到这里,再次警惕地左右看了看,随后以只有杨振能听到的声音说道: “蓟辽督师府上奏清虏遣使议和之事,目前尚未公之于众,除了圣上,京师朝堂之上仅有寥寥数人知道而已。” “朝廷仅有寥寥数人知道?” “正是。满京师除了圣上,眼下大概只有首辅、陈本兵、司礼监秉笔高起潜知情!” “此事体大,何不诉诸公论?” 听见这个问题,沈迅看了杨振一眼,见后者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当即摇头苦笑。 “归根结底,都在圣心未定这一条!” “你的意思是说,圣上对于议和并无一定之论?” “非也!由于中州形势严峻,圣上对清虏遣使议和,其实极为动心,已嘱咐陈新甲、高起潜暗中谋划,恐怕不久后就将遣使往锦州与清虏使者接洽了!” “既然圣心已定,何不正大光明——” “呵呵,这可能要怪都督你了。” “此言何意?” “都督在四月出兵以来连战连捷,收复失地数百里,朝野士林在辽事上面信心满满,满心期盼都督大军早日克复辽沈,诛除丑虏。当此之际,若是与清虏议和之事公开,怕是马上就要被天下人喊打喊杀!” “原来如此。” 杨振当然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在沈迅面前,他宁愿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已。 “而这,也是陈本兵心有不安的原因,这次派人传达封赏旨意,陈本兵将差事交给了沈某,就是想让沈某前来,问问都督的意见啊!” “那么,敢问沈大人,陈本兵是怎么考虑的?” “陈本兵的意思是,都督久在军前,天下没人比都督更了解清虏,若是都督以为可以议和,他就按照圣意尽力促成议和。若是都督以为不该议和,他就称病脱身,或者拖延下去。” 听了沈迅所说的话,杨振对陈新甲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看来这个陈新甲,也并不是传说中的那样草包,起码他知道这个事情是个烫手的山芋。 原时空,陈新甲就是因此而被处死。 这一世,总体来说,陈新甲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并没有坏过杨振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还能帮一些不大不小的忙。 但是,对于他的命运,杨振不想介入过多。 因为杨振不想看见议和成功,就像沈迅所说的,真要议和了,后续世事难料。 然而在崇祯皇帝有心议和的情况下,要让议和失败,就只能将此事公之于众。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公之于众后,以崇祯皇帝的个性,那就必须要有人为崇祯皇帝背锅。 原时空,背锅的人正是陈新甲。 这一世,可能是因为辽东打的不错,是清虏请求议和,所以崇祯皇帝有了一定信心,扩大了知情的范围。 知情人显然比杨振所知道的原时空要多一些,其中甚至包含了内阁首辅周延儒。 所以等到最后走露风声,导致群情激奋、议和叫停的那个背锅之人,还是不是陈新甲,其实真不一定了。 也因此,杨振也不打算现在就插手这件事情,比如说建议陈新甲赶紧甩手不干。 事实上,这是崇祯皇帝的安排,也是陈新甲的分内之责,因为他是一手经办并一力促成辽东决战的那个人。 虽说尽快发起辽东决战是崇祯皇帝的想法,但是具体操办经手之人是陈新甲。 现在事情有了进展,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结果,自然还是要交给明面上熟悉辽东情况,而且看起来也很有号召力的兵部尚书来办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杨振示警,陈新甲想撂挑子不干都不可能得逞。 杨振倒是想借机整死高起潜,但高起潜是太监,内臣,等到议和事泄之后,崇祯皇帝杀他,根本起不到甩锅,推责,平息舆论的作用。 至于另外一个周延儒,属于极其奸猾的人物,不可能看不出其中藏着的风险,所以也不可能从陈新甲的手里接盘。 所以,兵部尚书陈新甲简直就是为崇祯皇帝背这口锅的“不二人选”了。 也因此,不管沈迅说什么,哪怕他违背自己主战的本心,替陈新甲谋划议和之事,最后杨振也仍是坚持先前所说的那一套说辞。 也就是,一颗公心,两手准备,朝廷议和成功,金海镇就按议和条款行事,朝廷议和不成功,那就继续四月以来的既定战略。 总而言之,对于与清虏议和的事情,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一切全听朝廷的旨意。 这一结果,让这位主战的兵部分司郎中大失所望。 从杨振这里,他既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也没有得到陈新甲想要的。 对于杨振的这种一切遵照上意的行为,他就差当面儿痛批杨振迂腐、愚忠了。 九月初二日上午,不得已的沈迅,带着一肚子的不理解与不甘心,离开了盖州城,前往连云岛,搭船回去交差。 陈新甲还在等着他与杨振沟通的结果呢。 当然了,对他来说,这一趟盖州之行,也并非全无收获。 至少他亲身验证了金海镇所报的各种大捷水分不大,杨振的确真的在往北打,而且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最起码此前掌握在清虏手里的熊岳城、盖州城等地,现在实实在在回到了大明朝这一边,不断北上垦荒的关内饥民,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盖州东北方向的凤凰城等地,他没有时间前去验看。 但是,杨振的大军敢于这么靠前部署在盖州一线,也说明其侧翼是相当安全的。 因为若非彼处已经拿下,杨振恐怕不敢如此安排。 不过越是如此,沈迅的心中就越是充满遗憾。 与此相反的是,杨振却没工夫伤春悲秋,送走了钦差沈迅一行人之后,他立刻就赶往了西海大营。 他在秀岩城时曾写信安排旅顺口方面,将自己夫人们张罗制作的热气球打包送往盖州城,并叫他们挑选几个负责制作组装的精工巧匠随行前来。 其实,人和物在几天前就随船抵达了。 只是各种物料都是打包打过来的,组装起来给杨振演示需要不少的时间,所以杨振没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但就这几天的功夫,那几个精工巧匠已经组装起来了一个。 今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更加很难得的是没有风,正是演示的好时机。 杨振到达的时候,西海大营,戒备森严,大营正中校场上人头攒动。 隔着老远,就能看到一丈多高的脚手架,以及脚手架合拢当中放置的一个大头在上类似梨子形状的巨大“热气球”。 脚手架上还有两个人在忙碌着用绳索绑定什么东西。 来到近处,围观的人群迅速让开了一条道路,在场等候的杨珅连忙迎了上来。 同样在场看热闹的几个副将,张国淦、张天宝、刘仲锦,也连忙跟着前来见礼。 “都督,这东西要是真能无风飞行,到时候坐上去几个掷弹手,如同神兵天降,飞到清虏城头,这世上还有哪座坚城咱们打不下来呢!” 见过了礼,跟在几人后面的张天宝兴奋不已的说道。 他们已经问出来了,这东西是金海伯夫人在后方经办的被装厂制作出来的,而且已经在旅顺口那边试飞成功过几次了。 不仅能载人飞天,而且还能随风飘飞十几里。 至于能够飞升多高,能够飘飞多远,则取决于上面的气囊有多大以及可以装载的燃料有多少。 虽然他们还没能亲眼见证,但是作为征东军右翼军几个团营的将领,得知此事以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依靠热气飞升的所谓“热气球”如何用在作战之中。 其中最兴奋的,正是已经认识到了其最佳用途的掷弹兵团营副将张天宝。 “是啊都督,这绝对是一件神兵利器!有此神兵利器,配上我军重炮,即使现在去打辽阳城,卑职相信,也能一战成功。” 以往很少在杨振跟前主动开口的刘仲锦,也十分难得的凑到近前,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攻克辽阳坚城的信心。 至于杨珅和张国淦,他们原来就属于杨振的近人,知道的东西也更多,此刻虽然没有开口说话,但是满脸都是笑容。 “张国淦,派人去把吕品奇吕总兵请来,一起观看!” “好嘞!” 张国淦领了命令,转身去做安排了。 杨振随即笑着对张天宝、刘仲锦说道: “你们说的没错,此物名为热气球,正是为了我军北上攻克坚城而造。今日你们先亲眼看一看,回头好好想想怎么才能把它充分用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卑职明白!” (本章完)喜欢大明新命记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新命记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九世轮回,开局请十四亿道友入幡 权征 梗王饶命 时关漫 长生问道,坐忘太真 丹帝神 四方飘摇 玄幻:建刺客仙庭,猎杀气运之子 我掌控大明十六帝,吓坏朱元璋 乘风混沌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