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渊知道叶耕已看穿生死,只不过还有遗憾,遗憾看不到更好更强盛的大明。 何文渊与叶灵儿同时赞叹:“好主意!” 自番薯丰收之后,朱允炆就开始被礼部折磨,先是被拉去大祀坛,祭祀天地,告诉老天爷,你的儿子(天子)感谢你送来高产粮食,恩赐大明,愿你继续保佑大明,风调雨顺,那什么,把番薯都摆上…… 给朱五四他们说完了之后,你是不是还得去钟山孝陵找爷爷、老爹汇报汇报? 如果老朱真的看到,估计还以为大明旱情严重呢! 一杯酒。 一杯酒。 一杯酒。 朱允炆已经很久没有和朱元璋好好唠嗑了,借着这次机会,将多年来的事说了个遍,直至黄昏时,才在安全局的护卫下回宫。 侍郎刘季箎将文书递给暴昭,犹豫了下,说:“番薯产量惊人,郑和水师的功劳已完全坐实,没有人再质疑他们,一些官员甚至提出要给郑和、张玉等人立祠。现在这个时候动他,是不是不合适?” 刘季箎哀叹连连。 可面对求情的文书,朱允炆不为所动。 刘季箎无奈点头。 轮番劝说,一封封文书摆上武英殿。 但! 王真死,天下哭 王真验明正身,押赴刑场。 暴昭、刘季箎监斩。 李晟面对蛮不讲理的父亲很是无奈,自己算什么官,郑和、徐辉祖、铁铉、李坚,这些军方高层谁没出面求情? 陈木、崔娘见到这场景,也忍不住流泪。 陈余抿着嘴不说话。 骆冠英看着自己的老部将,双眼泛红。 骆冠英理解姐夫,作为帝王,他不能不以江山为重,不能不以规则为重!当年太祖喊出“宁可胡大海负我,不可使我法不行”,不就是为了推律令入军心? 骆冠英与王真同吃同住,一起在大海里生死相依,在雨林里更是彼此照顾,过命的交情,看着他落得这个地步,如何能不痛苦? 郑和、朱能等人也前来给王真送行,心情沉重到无人愿意说话。 郑和接过食盒,默然地走向行刑台。 郑和登上行刑台,看着被绑着跪在地上的王真,抬了抬头,看向天空,强忍着痛苦,低声喊道:“王真!” 郑和将食盒放在王真面前,悲伤地说:“这是皇上为你准备的,吃饱了——再上路吧。” 一个烤红薯,一碟红薯丸子,一叠炸红薯饼,还有一碗红薯粥。 郑和盘坐下来,拿起烤红薯,掰开了,里面依旧是热的,对哭泣的王真说:“下辈子,我们还是兄弟,只是你要记住,可不能再欺辱百姓,不可再乱法残民!” 郑和知道说这些已经晚了,若道歉有用的话,那谁都能践踏国法,世人对律令也将再无敬畏之心。 郑和喂给王真。 郑和又夹了一个红薯丸子,轻轻地说:“你也知道了,番薯丰收,二十多石。想来土豆、玉米也和预期之中差不多,你的夙愿不就是盛世无饥荒,我会帮你看着,到了那一天,我告诉你。” 暴昭、 王真一个不剩,全都吃了个精光。 王真闭上眼,听着郑和远去的脚步,握紧拳头,高声喊道:“我错了,水师的兄弟们,你们记住,永远不要学我,不要触犯律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男儿,莫要被繁华乱了分寸……” “时辰已到。” 令签落地! 血光洒! 武英殿。 朱允炆挥了挥手:“告诉内阁,罢朝七日。” 朱允炆没有回后宫,在武英殿住了七日,凭吊死去的王真。 人死了,事却没有结束。 现在,王真死了,他的名字到底该不该登上英烈碑,成为了一个争议事件。 但水师将士全体,从郑和至小兵,态度坚决,一致请求将王真的名字留在英烈碑之上。 站不起来的骆冠英,依旧坚持为王真发声,痛骂御史不是东西,错误是错误,功劳是功劳,他为了功劳拼了命,他因为错误丢了命,凭什么取消他的名字? 但没用,这群人骂着骂着,没办法骂了。 眼看着骆冠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郑和、朱能、沈伟、赵世瑜一干人与都察院彻底开战,结果自然而然,业余骂人的,怎么可能比得上专业骂人的,朱允炆一怒之下,将郑和、朱能所有参与的人,全都赶出了京师,去大琉球看海的看海,去琴岛抓螃蟹的抓螃蟹,去天津港看日出的看日出。 武勋收拾完了,御史没办法骂人了。 御史们还没来得及反驳徐辉祖,朱允炆已经同意了,等御史整理好文稿,大报恩寺里面的英烈碑上已经连夜刻上了王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