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节(1 / 1)

“碑?” 宁妃嘴角含笑,抬头看向西面,道:“北有《石门铭》,南有《瘗(yi,埋葬之意)鹤铭》,南北二铭,可是雄视书史,为历代书法家所称赞。既来到此地,当前去一观。” 纯碎的风景只是风景,而融入了人文与历史的风景,就多了另一重意味,也更令人神往。 朱允炆与宁妃等人看着崖壁,有些木然。 “字,怎么跑了?” 宁妃也有些失望,按理说应该就在这里啊,怎么不见了,莫不是谁把这石刻给毁了?或者是给搬走了? 朱允炆喊住两人,询问道:“敢问两位,《瘗鹤铭》可是在焦山?” “毁了?不对啊,我记得明明是五块,还好好地拼着……” 宁妃好奇地看着朱允炆,待僧人走远,才低声道:“夫君来过焦山碑林,见过《瘗鹤铭》?” “可惜,呵呵,这位小兄弟,《瘗鹤铭》丢失可不是可惜,而是痛惜。” 左侧之人年过四十,四方脸,一身正气,手持书卷,怡然自得。 “在下孙举文,这位是张博志。小兄弟来此观摩,想来是对书法也颇为了解吧?” 朱允炆做了个手势,示意薛夏不要紧张,上前一步,回了个礼,道:“只不过是仰慕古人笔法,想要瞻仰一二,不想书中只是言说《瘗鹤铭》在焦山,却无人提说《瘗鹤铭》已然沉江,写书之人,实在是误我啊。” 张博志折扇一合,道:“写书之人,怕是想让更多人来焦山一趟,只为来时意境,不为来时结果。若在书中写明了,除增世人感叹外,又有何人会来此一观?” “两位来这里,怕也是想要见到《瘗鹤铭》吧?” 孙举文点了点头,看向空荡荡的崖壁,目光中有些惋惜,道:“传闻《瘗鹤铭》意会篆分,派兼南北,北宋黄庭坚曾言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遗教经》。可以说《瘗鹤铭》是大字之祖,对后人书法影响深远。可惜未能一见,实在是痛惜至极。” 在古代书法家看来,《瘗鹤铭》足以与《兰亭序》相媲美。 “其实,若想要见到《瘗鹤铭》,也不是不可以……” 孙举文、张博志惊讶不已,连忙问道:“有何法?” “竖子……” 张博志也连连摇头,还以为遇到一个有见识的年轻人,不料却只是一个浅薄之人。 你怎么去摸? “罢了,我们走!” 朱允炆也不阻拦,只是轻声说道:“难道两位真的想要让《瘗鹤铭》沉睡江底八百年?”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道:“既如此,若我打捞出来,两位可愿意替我做一件事?” 朱允炆平静地说道:“没什么,就是家里缺少先生。” 孙举文海口道。 不过这样也好,先生嘛,多多益善。 ps: 六月份更新不出意外是双更。如果后面工作不太忙,惊雪会尝试偶尔万字爆更,还请大家多多支持《大明》。 没钱,拉赞助啊…… 儒家根深蒂固,桃李天下,这没错,可是这个时代的人太重乡土观念,宁愿在村里弄个私塾,收一点腊肉吃,也不愿意去几十里外的县城弄个学堂,赚个零花钱。 国子监抽调一批优秀监生前往地方支教,说到底这些人更多肩负杂学教育,正统的儒学不能靠这些人,不是学问不够,而是精力不够。 不出水的井,那就是个费时费力的坑。 待在坑里,不继续挖也不爬开的家伙,也就成为了另一种动物: 也被称之为: 朱允炆不想要大明“听取蛙声一片”,而是想要健全的人才。 儒师,是朱允炆需要的教育资源,原本想去杭州坑蒙拐骗一些书呆子,不成想这里先遇到两个。 “来,拿纸来,落墨为证……”如此一个好机会。 朱允炆懒得理睬,侮辱? 随从的包裹里带有笔墨纸砚与托板,简单书写清楚之后,便拿出了一枚小巧的虎头印章,啪一声盖好,然后抖了抖纸张,交给孙举文道:“你是君子,我不是。” “哦,让我赔礼吗?” 孙举文写下名字之后,便加印了自己的印章。待张博志提笔时,突然愣住了,看着朱允炆的印文,不由皱眉道:“实践出真知印,这是何意?” 古代没有实践二字,哪怕是张博志再博学,也不可能参透其中要义。 “这位兄弟对格物一道别有见解啊。” 对于儒家而言,格物方可致知,格物是一切知识取得的源头,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所在。 朱允炆是推崇“知行合一”的,所以才选择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印鉴之词。 搁在不同的时代与背景下,总会选择一样作为主导思想。

最新小说: 重生年代:神医娇娇美又飒 纪晓岚:开局杀乾隆 不复合,别沾边,姜小姐又美又飒 神秘小小说宝盒 野欲!小娇妻被强权大佬亲哭了 再世倾城:医妃与权谋交锋 总裁的私人医生:偏执爱恋84天 回来的儿子 不一样的日本战国 灵气复苏下的诸天长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