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百业眼神一亮,连忙问道:“储量几何?” 常百业知自己失态,自责道:“让两位叔叔笑话了,百业还是年轻,心性不够,没有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从发现煤矿山,到确定储量,再到是否适合开采、运输,这不是三两天可以搞定的事。 常绍主动请命道:“大管事,阳曲我熟悉,与那里的知县打过几次交道,那下地契应不是问题。” 常百业施礼道。 常晋给常百业添了茶水,道:“太原这边煤矿山应是不少,前几日榆次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若我们顺利拿下榆次、阳曲的煤矿,便可在这太原站稳脚跟。只是这运输问题,还需提早谋划……” 阳曲与榆次都有水利可用,但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枯水期走船困难。而且山西船业并不发达,船只有限。 常百业也想弄马车队,可这年头一匹马的价格足够寻常百姓之家吃几十年的了,马都是宝,平日里摆摆排场还可以,弄马车队运煤矿,估计自己也会被常千里给打死。 常家是有骆驼队的,总数量超出八百头,但其中一半以上都处在大同等地,剩下的三百余又分散在其他州县,就太原府而言,常百业手中的骆驼只有二十头。 “分出伙计收购骆驼,但不宜动作过大,以免骆驼价格走高。” 一旦其他晋商介入太原煤矿,那常家与其争锋,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心血。 常晋认真地说道。 常晋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思索良久,才说道:“大管事,我也说不清楚,但自建文登基以来,我朝一扫洪武时期的压抑之气。新皇帝励精图治,即改农税,又推出了新商之策,这在两年前都是不敢想之事。” “既然准备了那么多,朝廷断然不可能让移民之努力付之东流。且此番移民之策极是诱人,但凡有识之士,有心之人,定会响应移民之策。只不过他们碍于不相信朝廷,加之故土难离,在移民初期怕不敢迈出第一步。” 那些人还不懂得什么是大势,以为眼前有困难,就一定不会成功。 移民之策是朱允炆亲自设计的计划。 当下的大明国内民安,支撑得起来这位少年天子的雄图伟业。 这就是朱允炆! “既然百姓不敢迈出第一步,那就由我们商人迈出这第一步吧。差人打探下消息,看看茹巡抚在哪里。” 常晋深吸了一口气,直接找茹瑺茹巡抚,这可是一招狠棋。 事情有了变化,若还一味死守原来的计划,不懂得变通,那是愚昧,常百业不是一个愚昧的人。 茹瑺在太原,但并不在布政使府衙,甚至不在太原城中。 这些人要么自己有觉悟,要么就不用理睬。 布政使丁景福不放心,亲自陪同。 丁景福指着前方说道。 丁景福见茹瑺不知,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解释道:“蒙山寨可以说是这店头最高处,在五代十国时,北汉帝刘继元曾在这里修建有一处避暑行宫,从高处俯视,可以将太原城尽收眼底。” 刘继元不是什么好东西,投靠契丹,妄图借助契丹的力量抗拒宋军,苟延残喘,而且还是一位昏庸无能之人。 茹瑺询问道。 茹瑺站在高处,看着群山之中包围的乡邑,一座座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之上,古老的槐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 “这倒是极佳的隐居之处。” 丁景福心头一惊,茹瑺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他萌生了退意? 还是说,他预料到了朝堂的弹劾与攻讦,心有畏惧? 茹瑺顿时清醒。 也许他们会认为,这里的山太碍事,若是成为平原耕种粮食该多好。 贫穷。 店头里并没有歇脚的客栈,倒有一家茶馆。 古代不像是后世,对老人的话爱听不听,没人会把你怎么着。 大明的皇权只能到县治,到不了乡邑,而乡邑的治理完全是依靠里长、保长(还有被朱允炆废掉的粮长)、乡绅大族来掌控。 茹瑺不是傻子,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就算是让他向天再借几百年,也完成不了这样的工作。 茹瑺虽然不认识小马、小恩同学,但还是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该怎么处理。 茹瑺好说歹说,让几人落座之后,方问道:“这店头百姓家过得可还殷实?寻常之家可还能吃得饱饭?” 几人都是人精,知道茹瑺来这里是什么目的,毕竟店头就在太原城边上,再闭塞也听到了朝廷山西移民五十万的消息。 但巡抚大人问,还不能不回。 茹瑺接过杨溥递过来的茶碗,打开碗盖,轻轻地吹了两口,道:“果是如此?本官看未必吧。” 郭有福有些慌张。 茹瑺只看了一眼郭有福的神态便了然于胸,道:“既然大家都在这里,本官也就不绕弯子了。店头有不少百姓连温饱都有问题,这一点布政使衙门清楚,你们也清楚。现在机会摆在眼前,你们能不能珍惜,还需仔细思量。” 茹瑺见这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严肃地说道:“自是移民,迁移至河南、北直隶等地。” 刘五也连忙配合:“是啊,我们在这里好不容易有了家业,现在朝廷又想要移民,我们实在是舍弃不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