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朱允炆的命令不容拒绝,茹瑺只好低头答应。 朱允炆沉思了下,说道:“武举考试之人,以民间选才为主。至于京军与各地卫所,便莫要过度参与武举考试了。” 武举武举,军中之人不给机会,那怎么成? 徐辉祖皱眉,即便是降低比例,也是对军士的不公。 “什么?” 要知道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分属正三品、从三品级、正四品,在卫所上,也是最高长官,如此优渥待遇,实在是令人惊讶。 此策一开,军士必踊跃训练,他日军兵素养与战力必与日俱增,有如此可战之师,大明必威震诸国! 茹瑺脸色一变,这是皇上最直接的敲打,他不希望文官太过压制武官! 返回兵部之后,茹瑺连忙召集刘儁、古朴、卢渊等人,然后看了一样旁边的铁铉,对众人说道:“现已近三月,春闱尚未发榜,倒是皇上给武人开了个榜。今年十月开首次武举殿试,这意味着我们兵部需要在七个月内,完成引试、解试、省试!” 刘儁当场愣住。 一旦通过,还得入京赶考,这路上也需要时间…… 皇上给的时间太少,根本就不够用! 刘儁等人有些郁闷,有些不知所措。 “至于《武举法》,可在省考之前完成,不过在我看来,可仿照宋律,早日提交皇上御览。林林总总算下来,十月殿试并不成问题。”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但当时的武举考核,主要是战斗技能与体能素质,可以说是“重武轻文”,即不考察武举的“谋略才华”。 虽然唐代武举制度有很多不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一代名将郭子仪,那就是武举出身。 宋代武举制度与科举制度是相似的,也是三级考试,解试对应乡试,省试对应会试,殿试自然是一样。但宋代武举制度在解试之前,加设了一级,名为:引试。 铁铉倾向于照搬宋代的武举制度,从朱允炆的安排上来看,他似乎也倾向于这类方案。 《武举法》需要明确科举内容,录取标准,俸禄标准,中式授官……繁琐的很,还需要与五军都督府对接,兵部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怕是没好日子过了。 推出武举制度,自然是有好处的,抵御外侮、维护统一,需要这些人,镇压反抗、维护统治,也需要这些人。 今年十月份首次开科举,什么时候机会成熟了,收拾安南的时候可以带一批人去,如果能再出一个两个张辅一样的人才,那将是大明之幸! 说白了,这是一场投资。 双喜低声禀告。 戴德彝行礼后,道:“皇上,春闱考试即将发榜,殿试也将如期举行,臣请命自二甲、三甲之中,选出六十贡士入都察院。” 都察院作为监察机构,人多是有好处的,但人太多了也是个麻烦,现在主管都察院的是戴德彝,他能控得住场面,若是他日换了人,谁能控制如此大的盘子? 要知道,在朝廷中,谁的声音大,谁的声音多,那谁就占优势。 处理个政敌,冤枉个好人,扶持个傀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戴德彝一脸严肃地回道:“皇上,臣索要六十人,不为监察地方,只对都察院所派御史作监察,以防御史勾结地方,懈怠胡为!” 监察里面的监察? 戴德彝放松下来,问道:“不知皇上有何指示?” 戴德彝惊讶地后退一步,连忙道:“这不太合适吧?” 戴德彝悻悻然退出武英殿,自己只是想在都察院挂一个警钟,不成想朱允炆却给都察院悬了一把剑,这下不好玩了…… 言官太多,关于官员的弹劾奏章不少,一天少则关涉二三人,多则十几人。 东厂的人也没有窃-听器,电子眼,探察问题也需要一点点来,全靠一些安全局的老粗干活,那结果只能是眼下的情况: 总积压着也不是个事,安排一些文人去干活,效率肯定高许多。 宋晟奏言,主张对安南用兵,以显大明煌煌天威,震慑宵小之辈,夺回被掠百姓,将安南胡氏抓至京师,杀头了事。 茹瑺也清楚宋晟此举只是展示五军都督府的态度,但此时事情还没有到那一步,茹瑺陈言道:“胡杜授首,两万安南军士覆灭,安南胡氏必会惶惶不可终日。朝廷无需动用大军,只需遣一使臣前往,一可展示我大明天威,二可弘和平于四方,三可收回我百姓。止戈为武,方为上策。” 文臣附言者众。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可问题是,旅游的地方有点特殊,它需要出国…… 出国有风险,出使需谨慎。 朱允炆微微点头,答应道:“既如此,就由内阁拟写敕令,问问安南胡氏意欲何为,是战还是降,让谭胜受早日出使。” 敲定出使人员之后,朱允炆看向内阁郁新,道:“眼下张紞需去广西、云南,内阁只剩下郁新与解缙两位,人员偏少,事务却颇为繁重,就在六部尚书中,选出两人加入内阁吧。” 此言一出,六部尚书之中各有不同心思。 吏部尚书蹇义自不会争取,他刚上任吏部,不可能擢升内阁,倒是陈迪、茹瑺、黄子澄、暴昭、郑赐等人彼此看着,似乎在商议着什么。 与其入阁,统揽大局,不若做点实事。 在众多朝臣看来,两尚书入阁是最大的事。 夏元吉接替户部尚书,铁铉接任兵部尚书。 将户部交给夏元吉,是最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