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报,一抹黑,这让朱允炆很是不爽。 走关门道,即走私轻车熟路,打通了各种门路。 私盐贩子,人家虽然卖的是私盐,但走的路,可不是翻山越岭的山路,很可能是堂堂正正,笑嘻嘻地从城门口走出去的。 一直没有人将这件事告诉朝廷,那一定是张不开嘴了。 堵住嘴的,是金银。 朱允炆挥了挥手,示意宋晟站起来。 寻常时候,纵然是空穴来风,也吹不出五里路去,可宋晟所在的西凉,距离山西太谷县,足足有两千路。 这股风,不仅等级高,还很持久,一吹就是多少年。 朱允炆压下了愤怒,决定让安全局的人好好调查调查山西官场,看看都是谁参与了走私。走私这种事,恐不止是山西一地,边关要地,怕是少不了这些勾当! 朱允炆返回坤宁宫,却见宁妃、淑妃、骆才人与马恩慧都在,不由有些奇怪。 “正好,这几日宫中事少,医用纱布织造也已无需盯着,臣妾便想,若皇上恩准,明日可否一起去天界寺,也好为大明江山焚香祈福。” 天界寺,地处京师南郊,聚宝门外,丘陵环抱,绿树掩映,晨钟暮鼓,庙宇轩昂。 金陵梵刹之首,便是这天界寺。 放牛娃朱元璋,曾经在凤阳皇觉寺当过和尚,对于佛教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感。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甚至还在天界寺,写下了四十七位随葬嫔妃的名字。 但不管如何,朱元璋对佛是虔诚也罢,不屑也罢,他对佛有情结是真实的。 毕竟,老朱很孤独。 天界寺地阔深邃,建有金刚殿、天王殿、正佛殿、观音殿、轮藏殿、伽蓝殿、祖师殿、毗卢殿、戒律堂、讲经堂、藏经楼、万佛楼和钟鼓楼,既有自然山林之清幽,又有壁画的金碧辉煌。 大殿用的是琉璃瓦、龙屋脊、金黄色庑顶,殿内落地神龛四周雕刻龙头,尽显皇家气派。 甚至连日常的法器,也都含有不少黄金成分,敲打法器,听着舒坦,看着也舒坦。 马恩慧决定捐八千两白银,这让朱允炆郁闷至极。 拉不住,人家说了,钱多,佛祖一高兴,就可消灾降幅。 天界寺后殿,是供奉朱元璋遗像与灵牌的圣殿,朱允炆与皇太后、马恩慧等人祭拜之后,便安排马恩慧等人陪着皇太后,自己则走向主持。 朱允炆嘴角带着一抹笑意,果然,他邀请自己来这里,不是什么所谓的神光降世,而是有所图。 朱允炆平静地说道。 佛风一直在吹 但不贪,不意味着没钱,天界寺可谓是富得流油,像马恩慧一样败家,动不动就捐几千两银子的,可不是个例。 朱允炆也眼馋,因为佛教寺庙与道家道观,在这个时期是不需要交税的,就算是寺庙田产,也是不需要纳税的。 豪气的样子,让朱允炆都想把这群和尚给超度了。 身边有和尚的,也不只是朱棣,其他藩王也少不了,只不过都没道衍和尚牛,干了造反的大事,还成功了,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用橡皮擦都擦不掉的名。 如果是民间自发的弄几个破庙,供奉几个泥菩萨,表达下心灵慰藉,也就罢了。 若都信这玩意,把头发剃了,跑到寺庙里敲木鱼,整天金刚伏虎,如梦如幻,荒废生产,那大明就活不下去了。 朱元璋对于佛道,即有扶持,也有限制。“乃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僧录司的僧官,是代表国家,也就是代表朱元璋来管理佛教的,而不是代表释迦摩尼来管理佛教的。 老子也是一尊佛,管你们是应该的。 僧籍簿册负责记录僧众信息,比如性别,籍贯,联系方式,家里几口,你算老几之类的。 寺院花册负责记录的是寺院信息,比如寺院在哪个位置,啥时候建造的,是违规违章建筑,还是取得朝廷许可的,有多少徒子徒孙,有多少房子,几亩地,你也得记录清楚。 没错,藩王是兴建寺庙的主力,只要你翻开大明地图看看,但凡是分封有藩王的地方,那保准有寺庙,而且还不是一个。 按理说,在城里面修个寺庙,表达下支持老爹政策的态度也就够了,可朱棡不这样想,弄好了崇善寺之后,一看太原府周围,呀,还有几个寺庙呢。 搞定了太原府周围几座庙,朱棡还不满足,可是太原府周围也就这几个寺庙,都重修好了,咋办? 朱棡的目光看得很远,几百里之外的宁武县马头山清居禅寺、汾州介休县兴王寺、绵山抱腹岩云峰寺…… 正是因为一个个藩王如此疯狂,才导致佛教有了兴盛之势,朱允炆之所以选择建造报恩寺,而不是报恩观,那也是因为群众基础在那里。 朱允炆只从户部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如何都不可能完成三四百万银子的工程,缺口总得补上,主要是谁来补。 藏富于民,是中国一贯的传统。 亏? 天界寺主持道源是一个懂得把握机会的老僧,他很清楚,建寺立碑,是以大明英烈军士之名,是以忠军报国之名,是以流传万世之名而为。 若是佛教可以在报恩寺中占据主导,那对于佛教未来的发展与兴旺,有着极大的好处。 道源紧张地看着朱允炆,希望得到他的允许,若此生可以完成如此伟业,他也可以含笑而去,侍奉佛祖去了。